研究发现:AI语言模型结构正逼近人脑语言机制
研究发现:AI语言模型结构正逼近人脑语言机制
最近,一项发表在《自然・机器智能》期刊上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哥伦比亚大学和费因斯坦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现,随着大型语言模型(LLMs)技术的进步,这些模型不仅在性能上有所提升,而且结构上也越来越接近人类大脑。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理解AI和人类智能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新的参考。
那么,人类大脑究竟是如何处理语言的呢?最新研究为我们揭开了这一神秘面纱。
在大脑中,语言处理主要由左半球控制,尤其是布罗卡区和韦尼克区等关键区域。布罗卡区位于额叶,负责语言生成、语法处理和词汇选择;韦尼克区则位于颞叶后部,专注于语言理解和语义加工。这两个区域通过神经纤维束连接,协同完成复杂的语言任务。
更令人惊叹的是,大脑中的单个神经元能够精确编码语言信息。最近发表在Natur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使用高密度Neuropixels记录技术,在单神经元水平上揭示了语音产生的生理基础。研究发现,前额叶皮层的神经元能够编码语言的各个方面,包括音素、词汇和句子构建。每个音素都与特定神经元的活动模式相对应,展示了大脑对语言处理的高度专业化。
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重要载体。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在思维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起着关键作用。从简单的感知和记忆到复杂的抽象思维,语言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每一种语言都包含并固化了一种特定的世界观,使用某种语言的人会以特定的方式去感知和看待世界。”
然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有些学者认为,思维是一种完全与语言分离的大脑功能,即便没有语言,思维也能够进行。语言仅仅提供了一种载体,它使得人们产生的各种思维比非语言机体所产生的思维更为复杂。
这些发现不仅增进了我们对自身语言能力的理解,也为未来的人工智能和语言障碍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洞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期待着在模拟人类智能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