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驻守两弹城14年,铸就中国核武三大里程碑
邓稼先驻守两弹城14年,铸就中国核武三大里程碑
1969年,邓稼先带着家人和同事,从青海搬迁到四川梓潼的“两弹城”。这里,将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历程。在接下来的14年里,邓稼先以非凡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为中国核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核科学理论创新
在理论创新方面,邓稼先勇于挑战传统观念,提出了许多新颖且具有深远影响的理论。这些理论不仅为我国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更为科学界带来了新的启示和贡献。
从1951年起,邓稼先在《物理学报》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为中国核研究理论做了开拓性工作。他晋升为副研究员后,更是成为我国核研究领域的骨干人才。他与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总结了上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不仅指导着后来理论设计的发展方向,也是培养科研人员的入门教科书。此外,邓稼先还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指导科研人员从已经发表的其他金属材料的状态方程推出了低压区铀的状态方程,并对托马斯—费米理论进行了修正,求出了极高压下核材料的状态方程。这些成果为我国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支持。邓稼先对计算物理学会的创立和《计算物理》学报的创办给予了大力支持,为我国计算物理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工程技术创新
邓稼先的一生都致力于中国核武器的研究和发展,带领团队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取得了三个里程碑式的工程技术创新成就。这些技术创新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上的科技竞争力。
第一个里程碑是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在简陋的条件下,邓稼先依靠数学手段推导模拟原子弹爆炸的原理,并领导科研团队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这个设计框架使用了铀235作为材料,并采用了内爆方式,与其他核大国走了不同的路径。这个原子弹的威力相当于2万吨TNT炸药,展示了中国在核领域的实力。
第二个里程碑是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成功爆炸。邓稼先及其科研队伍在短短2年零8个月内就完成了从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的突破,这比其他核大国所用时间要短得多。这一成就展示了中国在核武器技术方面的快速进步。
第三个里程碑是1984年中国中子弹的突破性成功。邓稼先领导科研团队进行了地下核试验,并取得了重大突破。
战略创新
邓稼先为中国两弹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战略贡献。他具有前瞻性的视野、卓越的洞察力和深远的战略眼光。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他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机遇和挑战,能够准确把握科技发展的方向,制定出符合国情和时代需求的科技发展战略,以及详细的计划和措施,推动了我国核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
邓稼先参加制定了两弹研制路线,编制了中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规划。在研究设计院院长这一重要岗位上,他展现出高超的组织领导才干、准确把握科学方向的能力和科学的预见性。
1962年,中国面临重大的挑战和机遇,为了加快原子弹的研制进程,邓稼先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计算和实验工作。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他们成功完成了原子弹的总体设计方案,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成果得到了部、所领导的高度认可,为研究所根据总体设计方案向中央提交《关于自力更生建设原子能事业情况的报告》提供了理论支撑。这份报告提出了著名的“两年规划”,即在1964年下半年或最迟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这一规划展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彰显了中国在核武器领域的雄心壮志和坚定决心。实践结果证明,“两年规划”确定的目标是完全正确的。在邓稼先等科学家的辛勤付出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于1964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这一重大成就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985年,当邓稼先身患直肠癌、经多次手术之后,依然心系国家的核事业,还敏锐地洞察到国际形势的变化。他深知美、英、苏等核大国的设计技术水平已经接近理论极限,他们可能会通过禁止其他国家的核试验来维持自己的核强国地位。这对正处于发展关键阶段的中国核事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邓稼先强忍病痛,与九院的同事们反复商量,拟定了给中央的关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他悬空坐在橡皮圈上,流着汗,修改汇报材料,终于完成了这份宝贵的《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这份建议书的主旨是要争取时机加快发展,为中国核武器试验制订了十年目标计划,并在实现途径和具体措施上作了非常详细的安排。
1986年4月2日,邓稼先和于敏署名的建议书上交中央,很快获得中央领导的批复。此后,按照这份建议书制定的目标、途径和措施,九院继任院长们带领全体同志努力干了10年,终于使我国也达到了能够停止核爆试验、代之以实验室模拟的高度。邓稼先的政治敏感和卓越远见使我国在核领域继续加快推进了十年,确保了中国自卫核能力的有效
艰苦岁月中的奉献精神
在两弹城,邓稼先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更是一位无私奉献的领导者。他与同事们同甘共苦,以身作则,展现了崇高的职业操守和人格魅力。
在一次氢弹试验中,因降落伞没有打开,氢弹从高空直接摔到了地上。为避免造成毁灭性后果,邓稼先不顾阻拦冲上前去,把摔破的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正是这件事,让他受到了致命的核辐射伤害。身为医学教授的许鹿希得知后,强拉其去检查,结果发现尿液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受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但他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又回到基地继续指挥核武器试验。在步履艰难之时,仍坚持亲手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名义向周围的人下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就这样,他强忍着病痛,坚守在岗位上,也因此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1985年,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住进解放军总医院。其间做了三次大手术,止痛药从一天一次到一小时一次,哪怕浑身出血,哪怕要靠垫着橡皮圈才能坐住,他仍时刻惦记着祖国战略武器的发展,一边做化疗,一边看材料,并多次与于敏、胡思得等科学家商议,在病榻上起草完成了关于加快我国核试验进程的建议报告,详细列出今后的主要目标、具体途径和措施。这份凝聚着爱国情怀的报告,经党中央批准,在后续工作中贯彻、执行,对中国核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生活中的邓稼先
工作之余的邓稼先,是一个随和、细腻的人。他喜欢与同事们分享零食,经常请他们吃饭,甚至在“十年浩劫”期间,他也能以“泥瓦匠”的精神团结大家,推进工作。他善于倾听和理解他人,总能照顾大家的情绪,赢得了同事们的广泛尊重和爱戴。
精神传承
邓稼先的精神在两弹城得到了传承。如今的两弹城,已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第二批全国工业遗产”“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成为党史学习教育重要的“实景课堂”。
“两弹一星”精神,如同一座丰碑,激励和鼓舞着绵阳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上加速奔跑、贡献力量。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家三次赋予绵阳科技创新的光荣使命,为其打上了“科技”烙印、注入了“创新”基因,科技创新也已成为绵阳的核心价值和鲜明底色。
2024年6月,两弹城的孩子们给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写去一封信,表达了对邓稼先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许鹿希在回信中写道:“梓潼两弹城是邓稼先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也是无数科学家、科研工作者工作过的地方,见证了中国核事业发展历程,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承载。希望你们作为梓潼的新一代,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把家乡建设的(得)更美好。”
邓稼先在两弹城的14年,是中国核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以非凡的智慧、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