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合肥包公祠入选最美自然风光,三面临水荷香四溢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合肥包公祠入选最美自然风光,三面临水荷香四溢

引用
百度
12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85%E5%85%AC%E7%A5%A0/12004616
2.
https://www.stcn.com/article/detail/1107189.html
3.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230298
4.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51NV6QG055670N2.html
5.
https://you.ctrip.com/travels/Kaifeng165/3934271.html
6.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7423395189032730
7.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0767519227481935&wfr=spider&for=pc
8.
https://www.aiyoutravel.com/location/detail/674e17cffea64675acd11f66ddf173c4
9.
https://piao.qunar.com/daytrip/detail_2883244.html?productId=1896146279&st=a3clM0QlRTUlQUUlODklRTUlQkUlQkQlMjZpZCUzRDIwODY4Nzg5JTI2dHlwZSUzRDElMjZpZHglM0Q0JTI2cXQlM0RudWxsJTI2YXBrJTNEMCUyNnNjJTNET05FREFZX1RPVVIlMjZ1ciUzRCVFNSVBRSU4OSVFNSVCRSVCRCUyNmxyJTNEJUU1JUFFJTg5JUU1JUJFJUJE
10.
https://www.kaogucha.com/prd/218.html
11.
http://hf.bendibao.com/tour/202418/95139.shtm
12.
http://m.pinkan.com/jingdiandaquan/

近日,合肥最美自然风光榜单揭晓,包公祠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功入选,成为市民和游客打卡的新热点。作为合肥的文化地标,包公祠不仅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更以其清幽的园林景观和肃穆的建筑群,吸引着八方来客。

01

包公祠入选合肥最美自然风光榜单

包公祠,全称“包孝肃公祠”,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72号,是包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公书院,后易名为包公祠。这个高地又有“香花墩”的雅号。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包公园的包公祠大殿建筑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捐资2800两白银所建,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2

千年古祠的历史回响

合肥包公祠的全称为“包孝肃公祠”,是祭祀包拯的专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包公祠背靠合肥老城区的环城南路,三面临水,莲荷盈盈,绿树掩映。由于包拯是人们传颂的清官典型,包公祠也因此闻名遐迩,其与逍遥津、明教寺合称为合肥三大古迹。

包公祠位于包公文化园内的香花墩上,据《庐州府志》记载:“香花墩,在城东南门外濠中,是包公青少年读书处,蒲苇数重,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阴翳。”另据碑文记载:包河小洲上原有一座小庙,明朝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 庐州知府宋鉴(字克明)见小洲环境风景幽雅,遂将小庙拆除,改建为“包公书院”,并改洲名为“香花墩”。1539年,御史杨瞻把“包公书院”易名为“包公祠”。

太平天国时期,合肥包公祠毁于战火。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李鸿章筹白银2800两加以重建,规模依旧,只增添了东西两院。当祠堂落成之时,李鸿章曾写一匾额,不料中心位置已被其兄,时任湖广总督、因母丧居家的李瀚章捷足先登,挂上“色正芒寒”的横匾。李鸿章不好相争,又不愿屈居偏旁,只得另写一篇《重修包孝肃公祠记》刻石于祠后。这块碑文如今已移到享堂正殿左侧。今天看到的祠堂建筑就是清代光绪年间由李鸿章筹银重建的。

公祠大门前有一座白底黑框墙,称为照壁。照壁前后正中均绘有一叶青荷,青荷侧旁一枝荷花亭亭玉立,喻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包公祠大门的门楼两边立着一对“抱鼓石”,它与祠内正殿两旁的两只石狮,都是古代象征威严和权力的建筑。据称在古代,只有帝王将相、文武百官的王宫、官衙、府第门前才可以建有。跨过山门,踏着翠色笼烟、波光浮碧上的青石小道,迎面而来的是一座石砌的小桥,桥头左右分立两只石狮。越过绿树荫庇下的小桥便是白墙青瓦构筑的三合古院。两扇黑漆山门上,是隶书“忠贤将相”、“道德名家”的对联。东西两边侧门,分别题写着“顽廉”、“懦立”(“顽廉懦立”是成语,意思为使贪婪的人廉洁,使懦弱的人立志)。整个祠的外观看上去古朴庄严,令人肃然起敬。

从山门而入,四方形天井正中前立台湾香客赠送的铸鼎香炉,后立新加坡香客赠送的铜制香炉。五开间的包公祠正殿(又称享堂),正中端坐一座巨大的包公塑像。塑像高约八尺,一手执笏,一手握笔,古铜色的脸庞上,浓眉长髯,神情端庄严肃。这座塑像为后来重塑,原来的塑像白面长须,手捧朝笏,威严之中又有慈祥之态,比较准确地再现包公的本来面貌,可惜毁于“文革”之初。包拯塑像的两边分别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大护卫的站立塑像。上方高悬着五方横匾,正中匾额上的“色正芒寒”四个大字,为李鸿章之兄李瀚章所题。左匾上“节亮风清”四字,为清乾隆年间庐州知府肖登山所题;右匾上“庐阳正气”四字,为光绪年间左锡旋所题。殿的上上下下,到处都可以看到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楹联。

包拯塑像的左面陈列着“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右侧墙壁上,镶嵌着一块质地黑亮的石刻,上刻“宋包孝肃公遗像”。栩栩如生的包拯遗像给人以面如铁、气如虹、铁骨铮铮的包青天形象。这方石刻是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一位叫徐琪的人,请工匠以包拯在开封府任上的一方石刻画像为蓝本雕刻而成,据说是包拯的真容。画上的包拯头戴乌纱帽,身着紫罗袍,脚蹬粉底靴,白脸长须,书生气派。因身材较矮,显得帽翅格外长。过去,包家子孙在介绍画像的来历时,常常谈及一个传说。说包拯在开封府时,经常要深入现场办案,百姓为了争看他的风采,往往把他挤得寸步难行。后来,仁宗皇帝知道这事,就赐给他一顶特制的乌纱帽,帽翅比别的官吏要长三寸,并下令:凡碰到包拯帽翅者,杀无赦。由于包拯爱民如子,不忍加害于民,所以每逢他步行办案之时,就由随从高声吆喝:圣上有令,碰到帽翅者杀。百姓听到后,便纷纷让出一条路来。

享堂的东壁立有一方石刻《包拯家训》。享堂西壁还立有包拯的《乞不用赃吏疏》和他的诗作碑文。

正殿的东西两厢是陈列室。东厢陈列有《包拯生平简介》、嘉庆八年版的《合肥县傅郭城图》、《香花墩图》、《宋史》和记载包拯事迹的地志书、《包公办案图》,以及包公当年在贵池手书“齐山”的摩崖石刻拓片等。西厢陈列有包氏宗谱,从宗谱中可以看出自包拯上溯35代,后续37代,共经历了2800多年。其中陈列的《故宫南薰殿藏包公画像》为复制品。由包拯生前好友吴奎撰写的《包拯墓志铭》,因受战乱,碑碎为五块,有三分之一的字迹模糊不清。还有出土的包氏族人文物木俑、青瓷香熏、影青瓷碗、砚台等。

出正殿东行不远,即是一座六角攒尖亭,也就是祠内著名的廉泉亭。亭内有一口名为廉泉的古井。井因亭生辉,亭由井得名。

廉泉井为包公生前所挖,原本井上无亭,系只为满足家庭用水的一口普通之井。由于包公一生清正廉明,后人敬仰包公,故赋予了包公个人及家庭之物许多神秘的传说。传说廉泉井水清官好人喝了无事,而赃官、不肖子孙喝了都会头痛、闹肚子。明朝人在修建包公祠时,在井上加盖了亭子,称井为“廉泉”,亭为“廉泉亭”。从此井亭作为一“景”留存至今。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李鸿章侄孙李国蘅撰写了一篇《香花墩井亭记》,曰:“闻昔有太守来谒祠,启开汲饮,忽头痛,复堙

03

园林深处的自然之美

包公祠不仅是一座纪念性建筑,更是一处园林艺术的瑰宝。祠堂四周环水,绿树成荫,四季花开,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春天,桃花、樱花竞相开放,如诗如画;夏日,荷叶田田,莲花亭亭玉立,清香四溢;秋天,丹桂飘香,金黄的银杏叶铺满小径;冬日,腊梅傲雪,别有一番韵味。包公祠的自然风光,不仅为游客提供了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也让人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04

游客眼中的包公祠

“走进包公祠,仿佛穿越回了千年前的宋朝,感受到包拯的浩然正气。”一位游客在参观后感慨道。另一位游客则表示:“包公祠的自然风光令人陶醉,尤其是夏日的荷花,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

包公祠的成功入选,不仅是对其自然风光的认可,更是对其文化价值的肯定。作为合肥的标志性景点,包公祠将继续传承包拯的清廉精神,为游客提供一个了解历史、感受文化、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05

一座城市的清廉象征

包公祠的成功入选,不仅是对其自然风光的认可,更是对其文化价值的肯定。作为合肥的标志性景点,包公祠将继续传承包拯的清廉精神,为游客提供一个了解历史、感受文化、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