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灌区:10万民工10个月创造的水利奇迹
韶山灌区:10万民工10个月创造的水利奇迹
1965年7月1日,湖南湘中大地迎来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建设热潮。10万民工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他们肩负着一个共同的使命——修建韶山灌区。这个被誉为“南方红旗渠”的水利工程,不仅改变了湘中地区的水旱状况,更凝结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奋斗史。
艰辛与奇迹:10个月建成的水利传奇
韶山灌区的建设背景源于湘中地区长期遭受的水旱灾害。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300余年间,涟水两岸发生过31次大旱灾,平均每10年一次。大旱期间,天干地裂,颗粒无收;大雨时则一片汪洋,百姓流离失所。为根治水患,1965年6月28日,中共湖南省委作出修建韶山灌区的决定。
10万民工以“愚公有移山之志,我们有穿山之勇”的豪迈气概,仅用10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引水坝、总干渠、北干渠主体工程。1966年6月2日,韶山灌区正式通水,创造了世界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这一壮举赢得了“北有红旗渠、南有韶山灌区”的美誉。
感人至深:建设中的英雄事迹
在韶山灌区的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的事迹。其中,“英雄关”隧洞的建设尤为震撼人心。该隧洞位于宁乡市大屯营镇三仙坳村,全长992米。建设期间,共发生了61次塌陷,最大一次塌陷深度达28米,相当于八层楼高。面对如此恶劣的施工条件,建设者们没有退缩,最终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中共湖南省委原第一书记张平化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亲笔题写“英雄关”三字,并写下对联:
奇迹人间创;
天河地下行。
建设大军中,有不少民工连续数月未回家,如工地标兵左罗生,连续10个月没请过一天假。还有不少青年男女几次推迟婚期,全身心投入工程建设。著名作家周立波在《韶山灌区两日记》中描述道:“有多少人的双手磨起了血泡,多少小伙子的肩膀挑肿了,片片黄土地上不知洒了这些年轻人的多少汗珠子。”
硕果累累:惠及百万人的水利工程
韶山灌区的建成彻底改变了湘中大地的水旱状况。灌区以涟水支流为水源,通过洋潭引水枢纽将河水引入总干渠,再经南北干渠及众多支渠、斗渠,形成庞大的灌溉网络。据统计,灌区共有干渠5条,长186公里;支渠401条,长1186公里;斗渠及以下渠道8730公里,总计超过1万余公里。
灌区灌溉着湘潭市、湘乡市、韶山市、雨湖区、宁乡市、岳麓区和双峰县7个县(市、区)约25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00万亩农田,同时兼具防洪排涝、工矿城镇供水、发电、航运、养殖、丘陵开发、农副产品加工等功能,创造了巨大的综合效益。
精神传承: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韶山灌区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座精神丰碑。它凝聚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的韶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前行。这种精神,如同灌区中流淌的清水,滋润着这片土地,也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如今,韶山灌区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南方红旗渠”的典范。它不仅改变了湘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更成为了一段辉煌历史的见证。站在韶山灌区的渠道旁,仿佛还能听到当年建设者们的号子声,感受到那份激情燃烧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