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后,乌克兰200名专家在中国续写军工传奇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200名专家在中国续写军工传奇
1991年,苏联解体的巨变不仅重塑了世界格局,也彻底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在乌克兰,曾经的军工巨匠们一夜之间失去了原有的工作和保障。金琴科·彼德罗维奇,这位曾主导设计世界上最大运输机“安-255”的动力工程师,从世界级科学家沦落为出租车司机,甚至无家可归。巴比奇,被誉为“航母之父”的船舶专家,眼看着自己参与建造的“瓦格良”号航母因资金短缺而搁置。面对这样的困境,他们做出了一个改变人生的选择——来到中国。
中国实施的“双引工程”为这些专家提供了新的机遇。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不仅提供了丰厚的薪资,还注重专家及其家庭的全面安置。金琴科和巴比奇就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他们不仅获得了稳定的工作岗位,还享受着免费住房、优质教育资源等全方位保障。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科研环境让他们能够继续从事热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中国,这些乌克兰专家找到了事业的第二春。金琴科运用其在动力学领域的深厚造诣,设计了多款飞机发动机,并参与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多个项目。巴比奇则见证了“瓦格良”号的重生——这艘半成品航母在中国的改造下成为“辽宁舰”,不仅是中国第一艘航母,也是巴比奇航母梦想的延续。他们的贡献不仅推动了中国军工技术的飞跃,也为自己赢得了尊重和认可。
瓦列里·巴比奇和金琴科的故事,是200名乌克兰专家在中国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中有人选择留在中国,如金琴科在沈阳安享晚年;有人则像巴比奇一样,虽最终回到祖国,但在中国工作的经历成为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传奇,更是中乌科技合作的美好见证。
如今,这些专家在中国的生活已步入正轨。他们不仅在工作中找到了成就感,也在生活中找到了归属感。中国为他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工作机会,更是一个可以安心发展的新家园。他们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对人才的尊重和包容,也为中乌两国的友谊谱写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