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胀、胸闷可能是情绪问题,这些方法帮你缓解
胃胀、胸闷可能是情绪问题,这些方法帮你缓解
近日,某年轻演员因长期焦虑和抑郁情绪导致身体不适的新闻,引发热议。评论区里,网友们坦言自己有过类似经历:胃痛、胀气、喘不上气、头痛、心悸、失眠……跑遍内科、心血管科、神经外科,检查结果都是——“一切正常”。到底怎么了?于是,焦虑感更重了。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答案是:那些折磨我们、真实存在的身体不适,是因为情绪出了问题。在心理学中,这被称为躯体化症状(Somatization)。
什么是躯体化症状?
躯体化症状是指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转化为身体不适的现象。当人们心理压力过大时,情绪问题很可能被“转化”为身体不适。躯体化症状患者在人群中发生的比例并不低:抑郁症患者中约有 60% 会经历身体疼痛的症状,而焦虑症患者中,胸闷和心悸的发生率高达 40% (Henningsen et al., 2003)。
胃胀和呼吸困难:情绪问题的身体表现
胃胀:情绪的“晴雨表”
每到考试季,医院的心理门诊总会迎来一波因胃痛就诊的学生。他们大多是在考前或考中,因紧张焦虑而感到胃部不适甚至疼痛。这些身体症状的背后,可能是心理压力在作祟。
比如胃酸倒流(GER),俗称“烧心”,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容易在吃完饭、喝咖啡和酒后发作,你可能会感到胸部或胃部灼热,有胃酸涌向咽喉的不适。这种症状不仅与饮食有关,也被称为“情绪病”。
一项发表在《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上的研究表明,高风险焦虑组的受试者反流症状的风险增加了 4 倍以上,而高风险抑郁组的风险增加了近 3 倍。这意味着情绪对胃部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呼吸困难:身体的“求救信号”
“胸口像压了一块石头,怎么也喘不上气。”长期处于压力的人群,常会感到无法深呼吸、胸部紧绷甚至伴随心悸。这种感觉常常令人恐惧,因为它看似与心脏病或肺部疾病相关。
胸闷与焦虑和恐慌情绪密切相关。焦虑症患者中,约有 30%-40% 会报告胸闷或类似症状(Beck & Clark, 1997)。在面对压力时,交感神经系统被过度激活,导致身体进入“战斗或逃跑”模式。
胸闷还可能与恐慌发作(Panic Attack)相关。一项研究发现,超过 80% 的恐慌发作患者在发作期间会经历明显的胸闷症状,而这种胸闷往往会加剧他们对健康的担忧,形成一种“焦虑-躯体化-恶性循环”(Craske & Barlow, 2008)。
如何应对躯体化症状?
运动疗法
适当的运动是缓解胃胀气的重要方法。例如,跪姿前倾、伏地挺身和站立弯膝等运动,可以有效改善胃胀气和消化不良。具体做法如下:
跪姿前倾:双膝跪地,上半身保持直立,双手自然下垂。然后缓慢坐下,直到体重完全压在脚踝上,双手放在膝上,保持正常呼吸。重复做3-5次。
伏地挺身:俯卧,双手弯曲与肩平放,掌心向下。然后抬起头、胸部,双腿仍接触地面,保持约10秒钟。重复做3-5次。
站立弯膝: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站立,双手轻放膝上,身体微向前弯。深吸一口气,吐气时收缩腹部肌肉,保持5-20秒。重复4-7次。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CBT)对缓解躯体化症状非常有效(Ashina et al., 2017)。通过帮助患者识别与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模式,可以降低对症状的过度关注。
放松训练和正念冥想
当症状再次来袭时,可以尝试放松训练或正念冥想。这些方法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打破“焦虑-躯体化-恶性循环”。
结语
我们的「身体」比想象中更忠诚于我们。当你不舒服了,很可能是它在对你抗议,在暗示你:你超载了。请停下来,多多关心自己。新的一年,照顾身体,照顾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