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汶川地震:从灾难到重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汶川地震:从灾难到重生

引用
央视网体育频道
16
来源
1.
http://news.cctv.com/special/512/index.shtml
2.
https://www.sohu.com/a/801511319_121628952
3.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341851
4.
https://web.shobserver.com/wx/detail.do?id=801855
5.
http://www.dfczyj.com/news_show.aspx?id=2495
6.
https://www.gdpc.gov.cn/gdrdw/zyfb/yajy/jianyi/content/post_197797.html
7.
http://www.sc.news.cn/20240512/abf9351ad01945849455de4260505ba9/c.html
8.
https://wzut.edu.cn/Art/Art_36/Art_36_13385.html
9.
6761a8a9000000001300aacc
10.
6761a4290000000014026615
11.
67665e5a00000000090166ac
12.
6763d79a00000000130194b3
13.
https://www.claie.org/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25&id=76
14.
http://www.dfczyj.com/news_show.aspx?id=2502
15.
https://yjgl.luohe.gov.cn/mobile/index.php?c=show&id=5097
16.
https://econ.pku.edu.cn/ccissr/bdbxpl/381925.htm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然而,在这场灾难面前,中国人民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和坚韧精神,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壮歌。

01

救援行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地震发生后,国家迅速启动紧急救援机制,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消防、医疗救护等专业救援队伍火速奔赴灾区。同时,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也纷纷加入救援行列,形成了全民参与、万众一心的救援局面。

在救援行动中,民间救援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河南省伊川县神鹰救援队大队长梁绪伟回忆,2008年汶川地震后,民间救援队数量激增。这些救援队在缺乏专业设备和经验的情况下,用手刨土救人,展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

然而,随着救援行动的深入,民间救援力量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壹基金救灾基金分管助理秘书长魏明涛指出,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百万名志愿者进灾区,当时有些紧急救灾的工作体系不够完善,比如救灾资源的协调、分配、发放等,存在信息不对称、发放不精准的问题。

为了规范和提升民间救援力量,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成立,社会力量的救援和救灾机制提升了很多。国家层面出台了不少政策,推动社会救援力量有序、有效、有力地参与救灾工作。厦门曙光救援队队长王刚表示,国家给予了很多支持,包括推出社会力量救援险、将社会救援力量纳入应急管理部的表彰范畴等。

02

灾后重建:从废墟中崛起

灾后重建是汶川地震后的重要任务。据统计,地震造成近7万人遇难,1.8万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8454亿元。面对如此巨大的损失,中国政府和人民没有退缩,而是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投入到重建工作中。

重建工作涉及民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机构等多个方面。据西南财经大学的研究报告,仅民房重建一项,所需资金就达2700亿元。基础设施重建资金更是高达数千亿元。为了筹集重建资金,中央财政三年内投入2100亿元,对口援建省份三年内每年对口支援实物工作量将按不低于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安排用于灾区重建。此外,社会各界捐款也达数百亿元。

在重建过程中,中国政府注重科学规划和长远发展。例如,在基础设施重建中引进PPP(公私合作)模式,向市场找资金;在民房重建中构建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经过数年的努力,灾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都得到了恢复和改善,许多地方甚至超过了灾前水平。

03

防灾减灾:从灾难中学习

汶川地震后,中国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被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以增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同时,国家加大了对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投入,加强了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了防灾减灾教育的普及。

在科技支撑方面,中国充分利用和推广各类成熟科学技术,如将飞机和卫星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信信息技术等广泛应用于防灾减灾工作中。这些措施显著提高了中国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04

纪念与反思:铭记历史,珍爱生命

每年的5月12日,汶川地震纪念活动都会在全国各地举行。在汶川地震震中纪念馆,来自全国各地的师生通过现场讲解、实地参观等方式学习抗震救灾精神和防震减灾知识。在映秀镇,青瓦白墙的民族特色建筑错落有致,成为灾区重建的见证。在汶川博物馆,除了5.12的介绍,还有在历史长河里,古蜀族的诞生和发展,从6000年到今天,对于我们了解历史文化是很有帮助的。

在漩口中学地震遗址,一进门就能看到具有历史性的石钟,永远定格在了14时28分。整个学校呈回字形,中间的操场在地震发生时刚好地震波在操场中间,四面的教学楼都向外倾斜,这在当时给学校的学生和老师们留下了很多逃跑空间,这也是这个学校当时伤亡人数算少的原因。在遗址的大门口,有当时地震下来的幸存者做讲解,可以请他们也算是给予一点支持。

汶川地震不仅是一场巨大的自然灾害,更是一次中华民族精神的洗礼。它展现了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的团结互助、坚韧不拔,推动了中国防灾减灾体系的完善,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珍爱和平。正如一位参加纪念活动的同学所说:“祈福活动是一场爱的教育,它教导了我们不仅要珍爱生命,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争取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