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张彩塑:从宫廷到街头的华丽转身
泥人张彩塑:从宫廷到街头的华丽转身
“用泥造人首女娲,明山泥人锦上花。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郭沫若先生的这首诗,生动诠释了天津泥人张彩塑的艺术魅力和传承历程。泥人张彩塑,这项始于清朝道光年间的传统技艺,历经近两百年的沧桑巨变,从宫廷走向民间,从架上雕塑拓展到公共艺术,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
泥人张的诞生:宫廷艺术的辉煌
泥人张彩塑的创始人张明山,生于清道光年间,自幼随父亲学习捏塑技艺。他凭借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天赋,很快在京城声名鹊起。据传,张明山曾为慈禧太后捏制肖像,其作品栩栩如生,神态逼真,深得慈禧太后的赏识。从此,泥人张彩塑成为宫廷御用艺术品,开启了其辉煌的宫廷艺术生涯。
然而,泥人张彩塑并未满足于宫廷的荣耀,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广阔的发展之路。1959年,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成立,打破了家族内部传承的局限性,开始面向社会培养彩塑人才。这一转变,不仅让泥人张彩塑从宫廷走向民间,也为这项传统技艺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艺术创新:从架上到公共空间
传统泥人张彩塑作品多为室内陈列的小型雕塑,属于架上雕塑。这些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生动的表现力,深受人们喜爱。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泥人张彩塑并未固步自封,而是积极寻求创新和突破。
当代泥人张(北京支)的艺术家们,大胆尝试将作品从室内拓展到公共空间,成为城市雕塑的一部分。这种转变,不仅扩大了泥人张彩塑的艺术表现形式,也让这项传统技艺更加贴近大众生活。在城市的街头巷尾,人们可以随时欣赏到泥人张彩塑作品,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守正创新:传统技艺的现代演绎
“传统的形象、服饰、绘画方法、彩塑技法,都是非常优秀的,应该保留守正。守正是我们最重要的从业经验,需要不间断刻苦练习才能达到标准。”这是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张宇的肺腑之言。在张宇看来,守正和创新是传统文化传承中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
以作品“孔子抚琴”为例,张宇在保留传统服饰和纹路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加入了粗糙的表面处理和现代彩绘方式。这种创新不仅让作品更符合现代审美,也让传统文化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正如张宇所说:“既苍老,又不显陈旧,带着传统的味道,还有点新意。”
跨界融合: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泥人张彩塑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其精湛的技艺上,更在于其不断创新和融合的精神。近年来,泥人张彩塑与多种艺术形式进行了跨界融合,以创新方式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
2024年,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舞蹈系创作的原创舞蹈《泥塑华章》在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中大放异彩。这部作品以泥人张彩塑为灵感,通过舞蹈语言展现了泥塑的制作过程和文化传承。编导马晓琳深入研究了泥人张彩塑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将泥塑的静态美与现代舞的动态美完美融合,赋予了泥人张彩塑新的生命力。
文化传承:让年轻人爱上“老品牌”
在天津古文化街上,泥人张世家店铺内人头攒动,一件件形态各异、工艺精湛的彩塑作品吸引着游客驻足观赏。作为中国泥塑领域的代表之一,泥人张彩塑以其“捏活人间百态”的技艺历经六代传承,延续至今。
泥人张美术馆副馆长李丹表示,现在,我们要做的是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的交流对话,在对传统文化深入挖掘的同时不断创新,创作出既契合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又能展示时代特征的作品。
如今的泥人张彩塑,不仅在技艺上精益求精,更在题材和表现形式上不断拓展。从传统的人物肖像到现代生活场景,从室内陈列到公共艺术,泥人张彩塑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不断融入当代生活,展现着传统文化的持久魅力。
在商务部公布的中华老字号名录中,天津老字号数量位居全国第五。泥人张、桂发祥、杨柳青年画、老美华……这些历经岁月洗礼、传承至今的老字号品牌,正以崭新面貌传承文化技艺,让年轻人也爱上“老品牌”。
泥人张彩塑的华丽转身,不仅是其自身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生动写照。从宫廷到民间,从传统到现代,泥人张彩塑以创新精神和文化自信,续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