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观测到18例黑洞撕星事件,中国科大实现光谱学突破
MIT观测到18例黑洞撕星事件,中国科大实现光谱学突破
2024年1月,麻省理工学院(MIT)科学家团队宣布了一项令人惊叹的发现:通过红外波段观测,他们成功捕捉到了18个黑洞同时撕裂恒星的罕见现象。这一发现不仅使已知的潮汐破坏事件(TDEs)数量翻倍,还为我们揭示了宇宙中这些极端物理现象的全新视角。
什么是潮汐破坏事件?
潮汐破坏事件是宇宙中最极端的天文现象之一。当一颗恒星过于靠近黑洞时,黑洞的强大引力会产生极端的潮汐力,将恒星撕裂成细长的物质流。这些被撕裂的物质随后会围绕黑洞旋转,形成一个高温的吸积盘,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包括X射线和可见光。
为什么这次发现如此重要?
此次发现的突破在于观测手段的创新。以往,天文学家主要通过光学和X射线波段来探测潮汐破坏事件,但这些方法在面对“尘埃密布”的星系时往往力不从心。因为这些星系中的尘埃会吸收并遮挡光学和X射线光,使得TDEs的迹象难以被发现。然而,MIT团队另辟蹊径,选择在红外波段进行观测。他们发现,当尘埃吸收了光学和X射线光后,自身会被加热并产生红外辐射。这种红外辐射成为了探测潮汐破坏事件的关键线索。
中国科学家的突破性发现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个研究团队正在对一种特殊的潮汐破坏事件进行深入研究——重复部分潮汐破坏事件(pTDE)。当一颗恒星在超大质量黑洞附近以椭圆轨道运行时,每次到达近日点时都会被部分潮汐破坏,发出一系列明亮的耀斑。USTC团队通过多波段观测和光谱分析,首次在光谱学上确认了一个重复pTDE事件——AT 2022dbl。这一发现表明,某些之前被认为是独立事件的TDEs,实际上可能是同一颗恒星被反复潮汐破坏的结果。
未来展望
这些发现不仅展示了黑洞如何影响其周围的恒星,还为研究超大质量黑洞的性质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分析这些极端事件,科学家能够验证广义相对论在极端条件下的适用性,进一步揭示宇宙的奥秘。随着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关于黑洞和潮汐破坏事件的惊人发现等待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