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姆渡到王阳明:余姚七千年文明传承与创新
从河姆渡到王阳明:余姚七千年文明传承与创新
龙年新春,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在完成基本陈列数字化提升后,以全新姿态开门迎客,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动态投影、互动地图、电子沙盘、文物魔屏等数字化展陈方式,让游客穿越到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的生活场景中,感受饭稻羮鱼的远古江南风情。
“河姆渡文化以1973年在宁波发现的河姆渡遗址命名,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内,讲解员储一鸣向游客细细介绍河姆渡文化的历史。
河姆渡遗址位于余姚市河姆渡镇芦山寺村,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河姆渡遗址被发现,出土了距今六七千年的大片干栏式木构建筑遗迹以及极其丰富的动植物遗存。1982年,河姆渡遗址被列入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依托河姆渡遗址建成的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总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由出土文物陈列馆、河姆渡遗址发掘现场展示区、河姆渡原始生态园及田螺山遗址现场馆组成。经过近两个月的闭馆改造,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通过一系列数字化“黑科技”,更加鲜活地诠释文物,成为龙年春节的热门打卡地。
出土文物陈列馆根据河姆渡干栏式建筑“长脊、短檐、高床”的造型特点,构筑起高于地面的架空层,人字形坡屋面上耸起5—7组交错构件,象征着7000年前的榫卯木作技术,再配以土红色波纹陶瓦和炒米黄墙面,整栋建筑显得古朴而富有野趣。序厅屋面形似展翅翱翔的鲲鹏,表现了河姆渡先民爱鸟、崇鸟的文化习俗。
数字化改造升级后的出土文物陈列馆展厅分为“沧海桑田”“日出而作”“湖居人家”和“心灵之声”4个部分,面积1600平方米,展出文物320件,全面展示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活跃在宁绍平原一带的先民所创造的河姆渡文化风貌。
据了解,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借助数字技术,全方位立体化展示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探索与保护历程,系统阐释河姆渡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动态投影和互动地图,观众可以了解河姆渡文化“潮起东南”的脉络;经过艺术化处理和数字化还原,农耕文明、干栏式建筑、墓葬、水井模型等展柜以及陶器矩阵的展陈视效更加生动,将河姆渡先民的生活场景更加逼真地呈现在游客面前;借助数字虚拟人等技术,井头山考古场景被复原;文物魔屏对全馆重要文物进行集中展示与细节回顾。
“本次馆内展陈提升,我们尝试突破和创新,数字化展陈重新构建了观众与文物实体之间的关联。”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馆长谢向杰介绍,慈湖、鲞架山、鲻山等13个分散的河姆渡文化遗址,被“打包”整合在博物馆序厅入口处的电子地图里,直观展示出河姆渡文化的遗址范围与考古成果。
河姆渡遗址:七千年文明之光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更将长江流域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数千年。1973年,当考古工作者在余姚河姆渡镇的一处建筑工地偶然发现大量古代遗存时,他们或许未曾想到,这一发现将改写中国文明史的叙述。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干栏式建筑遗迹,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展现了河姆渡先民的建筑智慧,也反映了他们适应湿地环境的生活方式。此外,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稻谷遗存,证明了河姆渡文化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文明之一,为研究农业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不仅展示了长江流域文明的辉煌,也揭示了中国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它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两大中心,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
从河姆渡遗址向北,穿越数千年时光,我们来到了余姚的另一处文化地标——王阳明故居。这里曾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王阳明的出生地,也是他创立“阳明心学”的地方。
王阳明(1472-1529),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他出生于余姚北城(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阳明街道),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之子。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两位为靖远伯王骥和威宁伯王越)。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岁。明穆宗时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学以“心”为宗,他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阳明心学”后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清代学者王士祯称赞其“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朝)第一流人物”。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王阳明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还传播到了日本、朝鲜等国,成为东亚文化圈的重要思想资源。他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激励着人们追求真理,实现自我价值。
文献名邦:文化传承生生不息
余姚不仅孕育了河姆渡文化和王阳明心学,还涌现了众多历史文化名人,被誉为“文献名邦”。东汉时期的严子陵,以高风亮节著称;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是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朱舜水则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为两国友好交往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历史名人,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余姚的文化天空。
余姚的文化传承,不仅体现在历史名人身上,更融入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从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数字化展陈,到王阳明故居的保护与开发,再到遍布城市的文化场馆和历史遗迹,余姚正以开放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自己的文化魅力。
作为“东南最名邑”,余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文化为引领,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河姆渡遗址的数字化改造,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展陈升级,更是余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实践。而王阳明心学的现代诠释与传播,更是让这座古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站在新时代的潮头,余姚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展现着“文献名邦”的文化自信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