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低血压诊断与治疗
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低血压诊断与治疗
“低压55,高压115,头有点儿不舒服。”这是小王最近测量血压时的结果。他发现,自己在从坐卧突然站立时,经常会出现头晕、眼花的症状,有时甚至会感到恶心。小王的情况并非个例,低血压,尤其是直立性低血压,正悄然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质量。
低血压是指人体的体循环动脉压低于正常的状态。一般认为,成年人的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就可以认为是低血压。据统计,我国慢性低血压人群的患病率为4%,而老年人的患病率可高达10%。
低血压病情较轻的人,平时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也基本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对于老年人,有时可能会突发晕厥和跌倒,需要引起注意。低血压病情较重的时候,出现症状时除了会导致晕厥、跌倒外,还会出现一过性脑缺血的情况。突发低血压,可能出现头晕、恶心或看不清眼前的人或物品等。也有人感觉犯困、怕冷,或者出现脸色苍白、脉搏微弱的情况。除了上述各种低血压症状外,低血压导致的乏力和精神倦怠还容易引起心情压抑、情绪抑郁等。
低血压可分为原发性低血压和继发性低血压。原发性低血压是血管张力过低、血液循环缓慢,导致大脑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该类型低血压具体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体形瘦弱及遗传因素有一定关联。继发性低血压是由于某些疾病导致的低血压状态。该类型低血压有明确的诱发因素,比如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过量、患有甲状腺等内分泌疾病及运动后大量出汗引起血容量不足等。严重创伤、感染、过敏、出血等情况也可诱发继发性低血压。此外,以下情况也可能导致继发性低血压。饮食方面,如果食物中长期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会导致贫血,而贫血会引发低血压。孕期女性因为内分泌系统失衡、营养不良、体位原因及仰卧综合征等因素,也会导致继发性低血压。不过不需要太担心,这都属于正常现象。产妇生产后血压会恢复到孕前正常水平。另外,孕期需要注意缺铁性贫血引起的低血压。很多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在饭后也容易出现低血压,这是因为饭后大量的血液被分配给胃肠道,会导致心脑血管的供血减少,从而出现低血压。一些体位变换,如卧位变为站立位,也可能导致低血压。这种情况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长期服用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
直立性低血压,也称为体位性低血压,是一种常见的低血压类型,特别是在中老年人群中。其主要特征是在体位改变(如从坐卧突然站立)后,血压出现显著下降,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头晕、眼花等症状。直立性低血压的诊断标准是在体位改变后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
直立性低血压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体格检查:医生会询问病史并进行基本的身体检查。
- 血液检查:检测血糖、红细胞计数等指标,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 心电图:检查心脏的电活动,排除心脏病的可能性。
- 倾斜台试验:患者平躺在可倾斜的检查床上,通过改变体位观察血压变化。
治疗低血压的方法主要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对于无症状或仅有轻度症状的低血压患者,通常不需要药物治疗,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即可改善症状。具体措施包括:
- 摄入更多盐:在医生指导下适量增加盐分摄入,有助于提升血压。但需注意,过多盐分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尤其是老年人。
- 增加饮水量: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脱水。
- 穿压缩长袜:通过压力促进血液循环。
- 调整饮食习惯:少食多餐,避免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如土豆、米饭、意面和面包。
如果低血压症状严重,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
- 氟氢可的松:可致钠水潴留、扩充血容量、促进血管收缩,可用于直立性低血压,但改善直立性低血压者血压、相关症状的证据不确定。
- 米多君:短效选择性α1受体激动剂,可收缩外周血管,能升高站立时的血压、减轻直立性低血压相关症状,可用于治疗直立性低血压。
预防低血压的发生也很重要。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
- 缓慢改变体位:早上起床或夜间上卫生间时,要缓慢地起床,避免从平卧位突然转变为站立位。
- 控制洗澡水温:水温不宜过高,避免外周血管扩张导致血压下降。
- 穿着弹力袜:有助于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 避免闷热环境:在夏季炎热环境中要特别注意。
- 调整饮食:少食多餐,保持七八分饱,餐后不要马上活动。
- 及时补充水分:特别是在户外活动后。
相比高血压,低血压的情况比较容易被忽略,但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容小觑。定期体检、身体不适时及时就医、生活中注意监测血压等,都是对身体健康的保护措施。如果出现持续的低血压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病因并获得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