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官宣:七年级学生心理健康大揭秘
教育部官宣:七年级学生心理健康大揭秘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决定在2024年5月以“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共促学生心理健康”为主题开展首个宣传教育月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积极关心关注、支持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提升师生和家长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和素养,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质增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11-13岁之间,这一时期是他们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对他人的看法变得更加敏感,同时也在探索自己的身份并尝试独立思考。这一时期可能伴随着情绪波动,因此教师和家长需要给予更多理解和支持。此外,同伴关系变得尤为重要,影响着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交技能的发展。
然而,这一关键时期也伴随着诸多挑战。调查显示,学业压力和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其中,“升学压力”占比最高,达到54.66%,其次是“父母期望”,占比43.55%。在已确诊焦虑的青少年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焦虑者分布较为平均。家庭因素如父母感情破裂、家教方法不当等,以及学校因素如师生关系紧张、学习压力过大等,都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面对这些挑战,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层面都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共同促进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庭层面:建立温暖可信的亲子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边玉芳强调,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韧性需要从家庭层面建立温暖可信的亲子关系。家长应该:
- 读懂孩子,尊重成长规律,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成才观
- 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 与学校合作,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 学会观察孩子的心理状况并及时沟通
- 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
- 做好自己,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
学校层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可以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体措施包括:
- 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 密切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和变化
- 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 关注和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要
- 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与干预
个人层面:培养自我调节能力
七年级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 自我认知:了解自己,认识到青春期情绪波动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过度焦虑。
- 学习压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节奏,适当放松,不要过度逼迫自己。
- 家庭沟通:与家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烦恼,寻求理解和支持。
- 社交技巧: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避免不必要的社交压力。
- 运动放松:定期进行体育锻炼,运动不仅能释放压力,还能促进身心健康。
- 冥想放松:尝试冥想和深呼吸等放松技巧,帮助自己平静下来,减轻焦虑。
- 寻求帮助:当感到压力过大时,不要害怕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社会层面:提供支持与服务
社会各界也应关注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服务:
- 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高心理咨询服务的可及性
- 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消除对心理问题的偏见和歧视
- 为学校和家庭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培训
- 倡导建立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减少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通过全面落实五育并举理念,开展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科学知识,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推进经验做法交流互鉴,我们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助力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