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JM & 复旦大学:最新失眠治疗突破
NEJM & 复旦大学:最新失眠治疗突破
近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和复旦大学黄志力教授团队分别发布了关于失眠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这些研究不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也为广大失眠患者带来了希望。
失眠问题的普遍性
根据《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数据,中国普通人群有临床意义的失眠患病率约为15%。失眠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的风险。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认知行为疗法:一线治疗选择
NEJM的最新研究强调,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近年来中国和其他国家失眠相关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方式。CBT-I疗法本质上是通过发挥患者自我效能,以改善失眠,其核心构成部分包括行为和睡眠计划策略(睡眠限制和刺激控制)、放松训练、改变过度担心失眠的心理和认知疗法、睡眠卫生教育等。
- 睡眠限制:限制患者在床上发呆的时间(睡眠窗口期),让患者睡眠时长尽量与实际接近,根据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卧床时间×100%(通常认为>85%属于正常),每周调整睡眠窗口期,直到建立合理的持续睡眠时长。
- 刺激控制:仅在困的时候睡觉;睡不着干脆起床;只在卧室和床上睡觉,不看书或看电视等;每天早上在统一时间起床;避免小憩。
- 放松训练:该疗法需要临床干预,如渐进式肌肉放松和意向训练,目的是减少自主性唤醒、肌肉紧张和干扰睡眠的想法产生。需要说明的是,CBT-I疗法有时并不包含放松训练。
- 认知疗法:通过心理学提问和沟通方式,校正患者对睡眠的误解,帮助患者重新构建失眠无益的认知,减少患者对失眠影响白天正常生活的过度担忧。
- 睡眠卫生教育:患者通过了解关于健康睡眠(如饮食、锻炼等)和环境因素(如噪音、温度过高等)相关临床实践教育,了解相关有益或影响睡眠的因素。
研究显示,6-8周的短期CBT-I干预即可有效改善长期失眠,且能减少或停止使用镇定安眠药物。此外,数字化CBT-I在欧美国家快速发展,通过将CBT-I内容输入程序形成特定治疗模块,患者可借助智能终端操作。然而,在中国,数字化CBT-I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科学新发现:情绪性失眠的神经机制
复旦大学黄志力课题组与人体解剖组织胚胎学系袁向山、李文生等合作,在解析情绪性失眠的神经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发现,前乳头体腹侧核(PMv)中表达瘦素受体(LepR)的神经元在情绪性失眠中发挥关键作用。当小鼠暴露于特定情绪刺激时,PMv中LepR神经元活性显著升高,激活这些神经元可模拟情绪性失眠的发生。更重要的是,抑制PMv中LepR神经元可以缓解小鼠情绪诱导的失眠症状。
这一发现不仅为理解情绪与睡眠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线索,也为开发治疗情绪性失眠的新方法奠定了基础。
展望未来:非药物疗法的前景
随着对失眠机制的深入研究和CBT-I等非药物疗法的不断发展,失眠治疗正朝着更安全、更有效的方向发展。CBT-I疗法不仅能够改善睡眠质量,还能避免药物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如成瘾性和记忆力减退等。对于长期受失眠困扰的患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方向。
总之,失眠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科学的评估和诊断,结合CBT-I等非药物疗法,我们有望更好地应对这一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