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高占比电力系统下的低频减载技术应用
新能源高占比电力系统下的低频减载技术应用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深入推进,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不断增加。预计到2060年,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将超过80%。然而,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也给电力系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能源高占比电力系统中,传统的低频减载技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能源高占比电力系统的挑战
新能源高占比电力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电力电子化趋势:相比传统电源形式的旋转机械接口,风电、光伏等形式的电力电子接口具有响应快、惯量低的特点,使得系统的频率响应能力下降,最大频率偏差增大,显著影响系统的频率稳定性。
有效容量低:新能源在系统平衡或容量充裕性分析中所考虑的能够等效替代常规电源发电容量,称作新能源的有效容量或保证容量。新能源出力的波动性与不确定性导致其参与系统平衡的有效容量远低于常规电源。在美国得州电力可靠性委员会冬季容量充裕性分析中,100 MW的陆上风电在系统平衡中仅等效为19 MW的常规电源容量。
负荷支撑能力弱:新能源负荷支撑度是指新能源实际出力占对应时刻系统负荷的比例。2022年,中国新能源平均负荷支撑度不足15%,全年近四分之三的时段新能源处于低负荷支撑度,高负荷支撑度时段不足1%。由于新能源出力与负荷匹配性差,新能源负荷支撑度在晚高峰最低,并呈现“春高冬低”的季节性特征。
保供与消纳矛盾:随着新能源占比持续快速提升,新能源小发期间电力供应不足和大发期间消纳困难的问题将频繁交替出现。在火电装机规模一定的情况下,较大的开机方式有利于保障电力稳定可靠供应,但会挤占新能源发电空间,加大弃电风险;反之,要保证新能源高水平消纳,就需要适当减小火电开机容量,减弱保供能力。
极端天气下的脆弱性:新能源出力不确定性叠加对系统的弱支撑能力,加重了极端天气下新能源高占比电力系统的脆弱性。近年来,国际上与新能源相关的电力供应安全事故频发。在这些事故中,新能源受极端天气影响,出力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在用电负荷急速增长时,新能源出力跟不上,加剧了电力平衡压力。
低频减载技术面临的挑战
低频减载是电力系统第三道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在电网频率因有功功率缺额而下降时,自动切除部分非重要负荷,以维持系统稳定运行并防止频率崩溃。然而,在新能源高占比电力系统中,传统的低频减载技术面临着以下挑战:
故障特征变化:传统基于工频量的继电保护认为故障瞬间电网电源电压、短路阻抗维持恒定,而电力电子器件控制方式和拓扑结构的快速调节,新能源电源运行结构和控制策略的快速变化,都将使得故障瞬间电力系统电源和短路路径发生瞬时改变。在暂态电气量易发生瞬变、畸变的情况下,现有继电保护基础原理将难以完全适应。
配电网结构变化:传统的配电网特点是单电源供电,供电网络呈辐射型结构,电网中的所有电气设计,包括继电保护的配置均是基于单电源进行的。而由于分布式光伏、储能以及新型负荷的大量接入,当前配电网正逐步向“配电系统”转变。这种变化将影响传统配电网中的短路电流分布,从而影响继电保护的选择性和灵敏性。比如可能出现新能源侧短路电流受限导致差动保护灵敏度下降、电压相位受控突变导致方向元件失效、分布式电源的助增效应导致三段过流保护失配、负荷侧“含源量”上升导致低频减载欠切风险增加等问题。
控制时效性要求提高:随着新能源占比的提高,电力系统的动态特性变得更加复杂,故障传播速度加快,影响范围扩大。这要求低频减载技术必须具有更高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否则可能无法及时抑制频率下降,导致系统失稳。
最新研究成果
针对新能源高占比电力系统中低频减载技术面临的挑战,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创新解决方案。其中,智能电网环境下的可控负荷参与低频减载(UFLS)成为研究热点。例如,有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集群控制策略,该策略综合考虑了负荷通信延迟、丢包以及用户被控意愿等因素,通过优化控制方案提高了负荷调节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该研究首先分析了简化的发电机-负荷模型下的通信状态对调频减载结果的影响,然后基于此提出了考虑通信状态与控制均衡的负荷群参与低频减载的优化控制方案。最后以IEEE3机9节点系统模型为例,对优化控制策略的效果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具有低延时、高准确性的特点,能够有效抑制系统频率下降深度,减少频率调节误差,降低系统失稳的风险。
未来展望
面对新能源高占比电力系统带来的挑战,低频减载技术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包括:
智能化控制: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提高低频减载的预测能力和决策水平。
多源协调:实现传统电源、新能源和储能系统的协同控制,优化低频减载策略。
用户侧参与:进一步挖掘用户侧资源的潜力,通过需求响应等方式参与低频减载。
跨区域协调:加强区域电网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整体系统的频率稳定性。
低频减载技术作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防线,其在新能源高占比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将面临更多挑战。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优化,低频减载技术有望更好地适应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特点,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