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析:父母情绪管理直接影响孩子安全感
专家解析:父母情绪管理直接影响孩子安全感
“父母的情绪稳定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这是著名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经常强调的一句话。另一位资深心理咨询师徐洪彦也指出,父母的情绪管理直接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和情绪调节能力。那么,父母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呢?
不同阶段的养育重点
李玫瑾教授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将0-18岁的养育过程分为三个重要阶段:
0-3岁:情感抚养期
这个阶段是孩子与家人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李玫瑾教授强调,当幼儿与某人形成依恋关系后,与依恋对象在一起时他会感到愉悦;难过时,只有依恋对象出现,幼儿才会感到安慰。依恋得到满足时,人会非常放松;当人处于放松状态时,就会非常快乐。
她特别提醒,不要轻易采用“哭声免疫法”——即孩子哭闹时不能马上抱起,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睡觉的好习惯。李玫瑾教授不同意这种观点。她说,在吃喝拉撒睡不能自理的无能期,儿童只能靠哭来表达自己的痛苦,此时,家长应该立刻抱起孩子进行安抚。长期得不到安抚的孩子,他们内脏的自主神经系统会形成过度紧张的记忆,影响孩子的脾气秉性。
3-12岁:性格抚养期
这个阶段是给孩子“立规矩”的关键时期。李玫瑾教授建议:
- 三岁时,家长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 四岁时,家长要教会孩子等待和自律;
- 五岁时,家长要在诱惑训练中教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并身体力行地示范给孩子如何与他人分享;
- 六岁时,孩子要在体育运动中,学会吃苦耐劳的精神。
她提醒家长们,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特别要做到“四个不要”:不要骂孩子,不要打孩子,不要跟哭闹中的孩子讲道理,不要离开孩子。
12-18岁:人格抚养期
女孩12岁、男孩14岁起,第二性征开始发育,孩子进入青春期。面对中学生,家长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帮助孩子成长,尊重孩子的选择权。比如,孩子进入初二后,家长就可以与孩子讨论未来的职业方向,至少提供给孩子几种未来职业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进行引导,而不是粗暴式的“管”。
父母情绪不稳定的影响
徐洪彦老师通过一个11岁女孩的案例,展示了父母情绪不稳定对孩子的影响。这名女孩性格内向,胆子特别小,不太愿意跟人沟通,初次和她咨询时,也都是用很简短的几个字来回应。她有较强的恐惧心理,一到晚上就害怕得睡不着觉,声称能看到黑影。其实,这都是她内心的恐惧所造成的。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从小便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父亲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她胆小的性格。父亲的性格比较急躁,母亲则相对温和。在与父亲的相处中,经常让她感到害怕和恐惧,担心父亲的暴脾气会随时都有可能爆发。这样的经历,不仅加深了她对父亲的畏惧心理,也让她在人际交往中显得更为谨慎和敏感。
在面对内心的真实需求时,不敢轻易去表达,遇到困扰或挑战时,也是选择隐忍。当情绪积累到难以承受的程度时,她就会采取一种自我伤害的方式,来作为情绪宣泄的出口,比如抓伤自己的胳膊。在处理一些负面情绪时,她不知道用一些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在人际交往方面,当面对他人的请求时,她不敢去拒绝别人,也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害怕被误解或排斥。有着强烈的厌学情绪,对上学特别抗拒,不敢去学校。随着恐惧心理逐渐加深,以至于一提到上学,她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
如何管理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Albert Ellis提出的ABC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情绪管理的有效工具。ABC理论,即情绪ABC模型,A代表Activating Event(触发事件),B代表Belief(信念),C代表Consequence(结果)。简单来说,我们的情绪反应(C)并不是由事件本身(A)直接引起的,而是由我们对事件的解读(B)所决定的。
例如,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A),如果父母认为“孩子没有努力学习”(B),可能会产生愤怒和失望的情绪(C)。但如果换个角度,认为“孩子可能遇到了学习上的困难,需要帮助”(B),情绪反应就会完全不同,可能会转变为理解和关心(C)。
通过ABC理论,我们可以学会重新评估和调整自己的信念(B),从而改变情绪反应(C)。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控制情绪,不被外界轻易影响,成为情绪的主人。
此外,李玫瑾教授还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她指出,抚养人对被抚养人具有生命的决定权、物质的提供权、照顾的程度权、个性的决定权。她指出,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决定命运。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偏重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忽视了责任感、同情心、自制力等性格培养。
父母的情绪管理不仅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还关系到孩子性格的塑造和未来的成长。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成长环境。记住,一个情绪稳定的家庭,才是孩子最好的成长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