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瓜病虫害防治指南:5大病害+3种虫害,综合防治保丰收
葫芦瓜病虫害防治指南:5大病害+3种虫害,综合防治保丰收
葫芦瓜是许多人喜爱的食材,但在种植过程中常常遇到各种病虫害问题。霜霉病、炭疽病、黄守瓜等病虫害不仅会影响葫芦瓜的生长,还可能导致减产。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这些病虫害的症状以及有效的防治方法,让你轻松应对葫芦瓜种植中的难题,保证丰收。无论是通过物理方法还是化学药剂,都能找到适合你的解决之道。赶快来看看这些实用的小窍门吧!
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白粉病
白粉病是一种分布广泛、传播速度快的病害。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叶片发病重,叶柄和茎次之,果实很少受害。发病初期在叶或叶背及幼茎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粉斑,叶正面多,其后向四周扩张成边缘不清晰的连片白粉,严重的整个叶片布满白粉,逐渐干枯。白粉病发生后,植株叶片光合效能下降,果实及瓜籽发育所需要营养得不到有效供给,最终导致籽粒饱满度差,产籽量下降。
白粉病菌可在瓜类作物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田间再侵染主要是发病后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此病菌繁殖速度快,尤其当高温干旱与高湿条件交替出现时极易导致流行。培过密、光照不足、管理粗放、植株徒长、早衰都会促使白粉病重发生。
防治方法:
- 与瓜类作物轮作倒茬3年以上
- 选用抗白粉病品种
- 瓜条膨大前期开始使用药物预防,20%粉锈宁乳油2000倍液,7-10天喷药一次,共喷洒2-3次,或者叶面喷施30%已唑·醚菌酯8-12克/亩、硫磺悬浮剂、或30%苯醚甲环唑7.5克/亩、或30%己唑醇5克/亩,建议农户喷药2—3次。以上药剂最好交替使用。
软腐病
该病主要危害幼果和成长中的果实。幼瓜染病,病部呈褐色水浸状,后迅速软化腐烂如泥。该病扩展速度很快,有些病瓜从发病到腐烂仅几天时间,病瓜散发出臭味。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借雨水、灌溉水及昆虫传播,由伤口侵入。
防治方法:
- 及时防治虫害,减少伤口。
- 加强检查,发现病株随时摘除。
- 喷洒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或绿乳铜乳油600倍液,隔7-10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3~5天停止用药。
枯萎病
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幼苗染病,子叶无光泽,暗绿色,子叶变黄,生长变缓或停滞生长以致枯死。成株染病,植株一侧或基部叶片边缘变黄,随植株生长变黄的叶片不断增多,严重时遍及全株,致整株枯死,主蔓初现暗绿色纵纹,后发展为黄褐色纵裂,长几厘米至30厘米,纵刨病茎维管束变为黄褐色。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有时病部溢出少量红褐色胶质物。
以菌丝体或厚坦孢子随病残体留在土中越冬,成为初侵染源。从根部伤口或根冠细胞间隙侵入,地下部当年很少重复侵染。秧苗老化、连作、有机肥不腐熟、偏施氮肥、土壤pH偏低或低洼积水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 选用抗病品种。
- 忌与瓜类作物连茬种植,轮作3年以上。
- 药剂灌根。掌握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以10%混合氨基酸铜水剂300-4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增效多菌灵可溶剂200-300倍液,每株100毫升,隔10天后再灌一次,连续防治2-3次。
霜霉病
在发病初期可用烯酰吗啉、霜脲氰锰锌、代森锰锌、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25%嘧菌酯悬浮剂、10%氰霜唑悬浮剂等,按说明喷施。
炭疽病
实行轮作制,高垄栽培,雨季及时排水,使用百菌清或抗霉菌素等药剂交替使用。
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蚜虫
发生初期,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1次。
红蜘蛛
发生初期,用73%的克螨特1000倍液,或用25%灭螨锰1200倍液喷雾防治,药剂交替使用。
黄守瓜
通过整地施肥、育苗技术等预防,使用海藻肥等有机肥料,注意肥水管理和植株调整。
综合防治策略
农业防治
- 合理轮作:避免与瓜类作物连作,建议轮作3年以上。
- 土壤管理:选择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定期松土、除草。
- 肥水管理:合理施肥,避免氮肥过量,注意灌溉和排水。
- 植株调整:及时修剪枝叶,支撑藤蔓,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物理防治
- 利用工具:如黄板诱虫、防虫网等物理工具控制害虫。
- 环境调控: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避免高温高湿环境。
化学防治
- 安全用药: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
- 药剂轮换:避免单一药剂长期使用,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
生物防治
- 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等自然捕食者控制害虫。
- 生物农药:使用生物制剂如苏云金杆菌、木霉菌等。
葫芦瓜的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种植者在日常管理中细心观察,及时发现病虫害迹象,并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通过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方法,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保障葫芦瓜的健康生长,实现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