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儒家养生:仁者寿的秘密

创作时间:
2025-01-22 08:28:5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儒家养生:仁者寿的秘密

“仁者寿”是儒家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养生理念,出自《论语·雍也》。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仁爱之心与健康长寿之间的关系。在儒家思想中,“仁”不仅是道德的最高准则,也是养生的重要途径。

01

“仁者寿”的内涵与来源

“仁”在《论语》中是一个核心概念,据杨伯峻《论语译注》统计,“仁”字在《论语》全书中出现了104次。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研究认为“仁”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仁者爱人,即“爱”是仁的核心;二是仁者重视“礼”(礼制、规则);三是孔子把仁作为君子品德的核心,包含了其他所有高尚的品质,把仁、义、礼紧密联系在一起;四是仁和学相结合,即爱学习也是仁的表现。

“仁者寿”中的“仁者”,可以理解为心地善良、与人为善、以仁爱之心待人的人。能以仁爱之心待人者,一般比较宽容,情绪平和稳定。情志养生是历代医家最为重视的,104岁高寿辞世的国医大师邓铁涛也认为,养生的第一要义是养心。邓铁涛为《当代名老中医养生宝鉴》题词:“知足则常乐,养生先养心,各法应有效,贵在能坚持。”

02

“仁者寿”的科学依据

现代科学研究为“仁者寿”提供了科学依据。英美两所大学——加德夫大学与德州大学的联合研究显示,“善恶有报”有科学根据。统计发现,少年罪犯的身体虽然常比起同年龄的守法少年强壮,但当他们步入中年后,健康状况就急速下降,住院和残障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好多倍。科学家在神经化学领域的研究中发现,当人心怀善念、积极思考时,人体内会分泌出令细胞健康的神经传导物质,免疫细胞也变得活跃,人就不容易生病;而当心存恶意、负面思考时,走的是相反的神经系统:即负向系统被激发启动,而正向系统被抑制住,身体机能的良性回圈会被破坏。

美国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合作研究了“社会关系如何影响人的死亡率”课题,研究者随机抽取了7000人进行了长达9年的跟踪调查,统计研究发现,乐于助人且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其健康状况和预期寿命明显优于常怀恶意、心胸狭隘、损人利己的人,而后者的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到2倍。在不同种族、阶层、健身习惯的人群中,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于是科学家公布了研究成果,行善能延长人的寿命。

03

儒家养生的具体方法

孔子的养生经验不仅体现在“仁者寿”的理念上,还体现在具体的养生方法中。《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多个养生锦囊:

  • 慎医药: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致力于宣扬君子仁德,对于自己的饮食、居所并不在意,如《论语·述而》中所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但孔子最为重视三件事,“子之所慎:齐,战,疾”,即斋戒祭祀、战争、疾病。对于疾病的重视是孔子在卫生医疗条件极差的春秋乱世能够活到73岁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谨慎用药也是孔子长寿的原因之一。《论语·乡党》记载:“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季康子是当时鲁国执政的卿,他对孔子非常敬重,常问政于孔子,私交也好。季康子听说孔子生病了,便派人给他送去了药品,孔子恭敬地接受了,但却不服药,向来人解释道“我不了解这个药的药性,不敢尝试”。

  • 不断学:《论语·述而》记载:“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句话讲的是勤奋学习的状态,使人达到了“不知老之将至”的状态。这也是一种乐观精神,内心要保持年轻状态,不要以老人的心态对待自己,时刻都像年轻人一样对新鲜事物保持兴趣,对生活充满热情,不断学习。《论语·阳货》云:“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我们都应以孔子这种不服老、勤于学习、终生学习的态度为榜样。

  • 有三戒:孔子生于乱世又周游列国,曾遇到很多危险因素,我们虽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也会面对多种诱惑,处理不当就会影响身体健康。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孔子告诫:“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这段话是说,年轻时情窦初开,爱慕追求异性属正常现象,但过度沉迷情欲,则易损健康;人到中年,应尽量避免与人争斗,不管什么形式的争斗都会“受伤”,要么身体受伤,要么情感、道德、名誉受损;及至晚年,器官组织处于衰退状态,年轻时需要的东西已经不再需求,在吃穿用度、社会荣誉等方面的追求应越少越好。

  • 八不食:人必须靠进食来维持营养。孔子平素十分重视饮食与食材。《论语·乡党》记载了孔子对待饮食的总体态度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其中的“脍”是指切过的鱼或肉。孔子除重视食物的精细外,还有著名的“八不食”,即“食饐(yì)而餲(ài),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这其中,既有对食材质量的要求,如食物发臭变质不吃;也有对食材的处理方式的要求,没煮熟、切得不好、没有配酱,也不吃。对于酒的态度是不过量,喜食姜但也不会过多食用。“八不食”甚至超出了今天大部分人对食物的要求,且其中许多内容十分符合现代营养学的健康膳食要求,值得借鉴学习。

04

“仁者寿”的实践案例

孔子及其弟子的养生实践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案例。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致力于宣扬君子仁德,对于自己的饮食、居所并不在意,如《论语·述而》中所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但孔子最为重视三件事,“子之所慎:齐,战,疾”,即斋戒祭祀、战争、疾病。对于疾病的重视是孔子在卫生医疗条件极差的春秋乱世能够活到73岁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谨慎用药也是孔子长寿的原因之一。《论语·乡党》记载:“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季康子是当时鲁国执政的卿,他对孔子非常敬重,常问政于孔子,私交也好。季康子听说孔子生病了,便派人给他送去了药品,孔子恭敬地接受了,但却不服药,向来人解释道“我不了解这个药的药性,不敢尝试”。

05

现代意义与启示

“仁者寿”的理念对现代人养生具有重要的启示。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内心的修养和情绪的管理。孔子的“仁者寿”提醒我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心态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同时,孔子的养生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如重视疾病预防、保持学习的热情、避免过度放纵和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等。

“仁者寿”不仅是儒家的养生智慧,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重视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的培养,以实现身心健康和长寿的目标。正如孔子所言:“仁者寿”,让我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以积极的态度追求知识,以健康的生活方式滋养身体,从而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迈向长寿之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