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之于斯大林格勒之战,此役更应称作苏德战场转折点
比之于斯大林格勒之战,此役更应称作苏德战场转折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场上,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被视为三大转折点。然而,库尔斯克会战才是压垮德军的最后一根稻草,此战令德军潜力消耗一空,之后被迫转入全面守势。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影响
斯大林格勒战役宣告了德军在战略上的失败,但此时的德军仍具有反击能力,而苏军的优势较为有限,远未到“摧枯拉朽”的地步。
库尔斯克会战的背景
1943年2月,曼施坦因接管了新组建的南方集群,随后对苏西南方面军发起反击,重创该方面军并攻占重镇哈尔科夫。北线进发到奥廖尔,南线推进到别尔哥罗德。这次反击不仅遏制了苏军攻势,且使库尔斯克地区前出,形成一个巨大的凸出部。
关于这场战役的起因存在争议,一种说法是曼施坦因提出并实施了战役;另一说的战役策划者是德军统帅部。真相难以考证,但从战役的各时间节点能够做出一些推断:
曼施坦因发起反击,拿下哈尔科夫以及别尔哥罗德是在1943年2~3月份,而库尔斯克战役是在7月5日才发起的,那么期间有近3个月的间隔,德军在做些什么?
如果按德军闪电战的风格,以及曼施坦因指挥水平,理想的战役发起时间,应该是距离反击成功后不久。此时德军新胜,使库尔斯克形成凸出部,趁着苏军立足未稳、后援未到时发起围歼,成功的机会比较大。
不过速战速决的方案,被德军统帅部的犹豫给耽误了。犹豫并非全无理由,在之前的战役中,德军装甲力量损失惨重,平均下来一个装甲师只有不到30辆坦克。缺乏了攻击箭头,想闪电也闪不起来。
然而,就当时苏德的后勤补充能力来看,苏军要高于德军,拖得越久,对德军就越发不利。到了5月份时,通过航空照片表明,苏军已构筑了完善的防御体系,发起围歼战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但库尔斯克战役仍然被定在7月5日发动。
希特勒自己也说过:“自从我开始考虑这次进攻,心情一直不好”。由此也能够看出,这场决战是在纠结和为难中策划完成的。
双方兵力部署
德中央集群的第9集团军部署在凸出部北侧,总兵力33.5万。中部是中央集群的第2集团军,约10万人,担负连接南北两翼的任务。南方集群由曼施坦因亲率,部署在库尔斯克南侧,总兵力约35万。
在凸出部北部的苏军是中央方面军,总兵力71万人;沃罗涅日方面军60余万人,负责凸出部南部的防御;草原方面军作为总预备队,兵力57万人,位于以上两个方面军的后方。
可以看出德军80万人,苏军190万人,不包括预备队也有130万人。兵力处于劣势的德军,取胜的难度相当之大。值得指出的是,除了兵力,在重装备的数量上,德军也明显落于下风。
战役过程
1943年7月5日,库尔斯克会战准时发起。
在北线,莫德尔第9集团军面对着苏军严密防线,进展十分缓慢,前5天只推进了不到10公里。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德军一度攻入市区,但都被驱逐。苏军的巷战实力,一直令德军非常头痛。更糟的是,苏军在北线赢得了制空权。10日,北线德军被迫转入防御。
南线争夺更为激烈,以致苏军将预备队300多辆坦克紧急调往南线,当德军推进到普罗霍洛夫卡时,一场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战爆发了。
近千台坦克缠斗在一起,德军虽利用坦克的性能优势摧毁了更多的苏军坦克,但已于事无补,随着苏军后援不断到达,德军再也无力发动更猛烈的冲击。
7月10日,一个突发事件打乱了战争进程,盟军于西西里岛登陆,德军被迫从苏联抽调兵力驰援。此时的库尔斯克,德国人已是无心恋战。
随着德军后撤,苏军在南北两线发起反攻,但在德军异常顽强的阻击下,苏军损失惨重,未能完成反包德军的目标。
截至8月23日,苏德战线稳定下来形成新的对峙,库尔斯克会战结束。
战役结果
整个战役苏军损失80万人,德军损失50万人。虽然损失小于对方,但在整体态势上,已经拉开了德军失败的序幕。苏联强大的战争潜力,使得双方恢复能力已经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