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肠草:从致命毒草到潜在良药
断肠草:从致命毒草到潜在良药
2024年6月,广东深圳发生了一起令人揪心的中毒事件:李婶一家五口在饮用“黄花倒水莲煲鸡汤”后,陆续出现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中两人病情危急,被送入ICU抢救,其余三人也需紧急洗胃治疗。经检测,导致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竟然是素有“断肠草”之称的钩吻。
断肠草,学名钩吻,是马钱科钩吻属的常绿木质藤本植物。它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江西、福建、湖南、海南、广西、贵州和云南等省份,常生长在海拔500-2000米的山地路旁灌木丛中或潮湿肥沃的丘陵山坡疏林下。这种植物全株有毒,尤其是根部,含有大量剧毒的钩吻碱(C20H22N2O2)。
钩吻碱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素,能干扰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激活甘氨酸受体,导致氯离子流入神经元,引起神经抑制。误食后可迅速引发呼吸麻痹、眩晕、肌肉无力、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心脏衰竭或呼吸停止。由于其毒性极强,断肠草常被用作“自然界的伪装者”,与之接触的其他植物往往难以生存。
更令人担忧的是,断肠草的根部外观与常用于煲汤的中药材五指毛桃极为相似,花朵则与金银花和黄花倒水莲相像,这使得普通民众很难辨别。据统计,近年来因误食断肠草导致的中毒事件屡见不鲜:
- 2018年6月,广东翁源7名工人误食断肠草,造成3人死亡,4人受伤。
- 2021年,广东韶关5人因饮用自制草药凉茶中毒,被送医院抢救。
- 2023年2月,广东梅州3人因饮用含断肠草的树根泡酒中毒,1人死亡。
- 2023年10月,广州番禺一家五口因饮用“五指毛桃汤”中毒,5人被送医抢救。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剧毒植物在传统医学中却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断肠草的主要功效包括破积拔毒、祛瘀止痛、杀虫止痒等,可用于治疗疥癞、湿疹、瘰疬、痈肿、疔疮、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神经痛等多种疾病。
近年来,现代医学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断肠草的药用潜力。湖南农业大学刘兆颖教授课题组在Brain-X期刊发表的综述文章指出,断肠草中的两种主要活性成分——钩吻素子(Koumine)和钩吻素甲(Gelsemine)具有显著的抗焦虑作用。这些成分可通过多条路径产生抗焦虑效果,包括调节GlyR/3α-HSOR/ALLO/GABAAR/HPA轴通路、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表达和合成、减弱BDNF和CREB的过度表达等。
尽管如此,断肠草的使用必须极其谨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内科主任彭登高提醒广大市民,要注意识别中草药,谨慎使用来源不明的中草药及制品,尽量从正规渠道获取。一旦误食,应立即催吐并尽快就医,同时保留食用过的剩余植物以供检验。
为了预防类似中毒事件的发生,专家建议:
- 不要自行采摘野生植物食用,特别是对于外观相似的植物,如五指毛桃、金银花等,更需谨慎辨别。
- 购买中药材时,应选择正规渠道,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产品。
- 在使用中草药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或药师,了解其安全性及正确使用方法。
- 提高公众对野生植物安全性的认识,加强相关科普教育。
断肠草的故事提醒我们,自然界中的植物往往具有双重性:它们可能是致命的毒药,也可能是治病救人的良方。只有通过科学认知和合理利用,我们才能真正发挥自然界的馈赠,同时避免潜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