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母亲祭日:鲜花寄哀思,祭文诉衷肠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母亲祭日:鲜花寄哀思,祭文诉衷肠

引用
搜狐
10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778297514_121756270
2.
https://zhidao.baidu.com/index/?word=%E4%BB%80%E4%B9%88%E8%8A%B1%E9%80%82%E5%90%88%E7%A5%AD%E6%8B%9C%E5%8E%BB%E4%B8%96%E7%9A%84%E5%A6%88%E5%A6%88&from=qb&ad_test=&esqb_20per=3&Ycai_hit=253&uid=647806E01DB36EB092BDF50E7DB499C4&step=1
3.
https://www.sohu.com/a/778219902_121948375
4.
http://m.tiantang6.com/g/102541496/jidian_1_11_p2.html
5.
http://www.xn--6csx92h.com/bnews-18571.html
6.
https://news.bjd.com.cn/2024/04/03/10737614.shtml
7.
6761a14c000000001301a03a
8.
https://www.benq.com/zh-tw/reading/mindduo/family-activities/mothers-day-flower.html
9.
http://www.haomu8.cn/detail/400.html
10.
https://www.vsread.com/article-1012993.html

在母亲祭日这一天,许多人会选择前往母亲的墓地,亲手为她献上鲜花,表达对她的思念之情。鲜花不仅是传递爱与关怀的象征,更是寄托哀思的一种方式。此外,与母亲进行心灵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人们会向母亲表达感激之情,感谢她给予生命和无私的爱,同时也会向她诉说自己的近况和心事,仿佛她仍然在世一样。这种心灵沟通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母亲的存在和关怀,仿佛她一直在守护着他们。

01

鲜花寄哀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色是哀思的花语。因此,在白事或丧事场合,我们通常会使用白色的花来表达我们的哀思。针对这个场合,最适合的花卉应该是白玫瑰、白康乃馨或白色百合等。这些花朵都承载着深沉的哀思,传递出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康乃馨作为母亲节的经典花卉之一,以其独特的花语和美丽的外观深受人们的喜爱。粉色康乃馨象征着母爱的温柔和细腻,适合用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敬意。红色康乃馨则代表着热烈的爱意,适合在特殊的场合下送给母亲。白色康乃馨寓意着纯洁无暇的母爱,是送给母亲的经典选择。而黄色康乃馨则代表着对母亲的感激和祝福。

玫瑰花,作为一种经典的花卉,也是非常适合在母亲节送给母亲的,象征爱、尊敬和感激,与母亲节的主题相得益彰。红色玫瑰花,热情似火,代表着最热烈、最炽热的爱意和深沉的情感,是送给母亲表达感激和敬意的经典选择。粉色玫瑰花,温柔、甜蜜和浪漫的感觉,适合用来表达对母亲温柔细腻的爱的感激。白色玫瑰花,寓意纯洁、无私和崇高的爱,是送给母亲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的理想选择。黄色玫瑰花,象征着友谊、快乐和感激,虽不如其他颜色那样常用于表达爱意,但同样可以用来向母亲表达感激和祝福。

百合花,寓意纯洁和高雅,也是非常适合表达对母亲的敬意和感激之情的经典花卉。白色百合花,是最常见的,象征纯洁无暇的母爱,是非常适合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尊重之情的。粉色百合花,代表温柔和浪漫,非常适合那些想要表达更加细腻情感的人。黄色百合花,象征快乐和祝福,是一种非常明亮和积极的选择。红色百合花,寓意热烈和深厚的爱,可以用来表达对母亲无尽的感激和爱意。

郁金香,也是母亲节非常受欢迎的花卉选择,代表着永恒不变的爱和母爱。红色郁金香象征爱的表白、爱的宣言,及高兴和喜悦,适合用来表达对母亲深深的爱意和感激之情。粉色郁金香,代表着温柔和浪漫,适合那些想要以更加细腻的方式表达母爱的子女。白色郁金香,象征着纯洁和无私,是送给母亲表达敬意和感激的经典选择。

除了单一的鲜花花束外,还可以选择用各种鲜花混合在一起的花束。混合花束,可以根据母亲的喜好和你想要传达的情感来定制,让这束花更具个性和意义。在选择混合花束时,可以选择康乃馨、玫瑰花、百合花、郁金香等混合在一起的花束,也可以选择其中一两种花束。

在选择哀思或纪念之花的时候,请务必避免选择红色的花卉。红色代表着喜庆、欢乐和热情,不适合在白事或丧事的场合使用。因此,在祭拜母亲时,一定不要使用红色花卉,以免给人带来不恰当的情绪和象征意义。

02

心灵的对话

祭文是一种具有哀悼、追念、颂扬等功能的古老实用文体,最早起源于祭祀的祝祷、祈求。中国古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神灵崇拜时期,种种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都被祖先归结为一种神意,于是他们敬畏天地、祈求山河,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祭祀神灵的活动,逝去的先人作为“人神”“人鬼”,也被当作祭祀的对象。

关于祭祀的形式,从“祭”字本身就可以看出端倪。“祭”字最初的甲骨文是个会意字,左边是“肉”,右边是“又(手)”,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灵。可能考虑到不太形象,后期的甲骨文中,在原字的下面加了一个“示”,代表祭台,就和现在的“祭”字很像了。那时肉是很珍贵的食物,人们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祭献,表达的是无限的敬意。

祭祀的最初目的是祝祷、祈求。那么通过什么让神灵知道人们祈求的内容呢?这就有了祭文。通过祭文,人们向神灵述说自己的愿望,表达虔诚的祈祷,这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一种情感的表达,语言中充满敬意和仪式感。那时,祭祀没有“哀”的情绪,也少有私人的情感或意愿表达,这也是早期祭祀被划为“吉礼”的原因。

学界普遍认为,我国最早的祭文萌芽于《尚书》中的《周书·金滕》。这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向三位先王祈祷的一段话:“惟尔元孙某,遭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意思是你们的长孙周武王病重,你们三个前辈要保佑,让他承担太子之责成就大业,我请求以我健康的身体和他替换。史官记录下来这段文字,将其纳入“祝册”放在柜子中,用金属制的带子绑好封存。这个周公祈祷的记载,事关人的生死,又有兄弟情深,被视为祭文的萌芽之作。

之后,周朝以“礼”治国,特别重视厚葬,并用隆重的祭奠仪式表彰逝者功绩。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左传》中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把祭祀视同为与战争一样事关国家存亡的大事,可见当时对祭祀的重视。

当时的《论语·为政》中有言:“事死如事生……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那时,祭礼和丧礼是分开的,葬前行丧礼,“哀”是丧礼中主要的情感,葬后行祭礼,“敬”是祭礼中主要的情感。基于此,作为祭文的最早形式“诔”(音lěi)中多为敬语就不奇怪了。“诔”被认为是我国祭文最早的文体,起源于西周的赐谥(音shì,意为对逝者有褒义的称号)制度。《周礼》郑玄注:“诔者,累也,累列生时行迹,读之以作谥。”

我国现存最早的诔辞为《左传》中的《孔子诔》。这是孔子去世时,以鲁哀公的名义所作的一篇文章:“旻天不吊,不慭(音yìn,意为愿意)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鲁哀公说,上天不善,不肯留下这位国老,让他捍卫我居于君位,使我孤零零地忧愁成疾。悲伤呀!仲尼先生,我失去了律己的榜样。全文短短数语,朴实无华,有恭敬、有哀伤,但恭敬大于哀伤。古人认为,哀为一种激烈的情感,会随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减弱,而敬为一种绵延的情感,经久不衰。

当时的诔辞主要在王公贵族间应用,因为诔辞是需要宣读的,“呜呼哀哉”等呼号语在后世的祭文中被广泛应用,成为祭文格式化的一种体现。除了诔辞,春秋时期,《诗经》中有《邺风·凯风》《唐风·葛生》《秦风·黄鸟》等哀诗;战国以后,《楚辞》中有屈原的《九歌》、宋玉的《招魂》等祭歌,均被认为是祭文的另一种形式,传颂千年。

河南省许昌市曹丞相府景区的曹操雕塑。

两汉以后,诔辞成为一种非常成熟的丧祭写作文体。西汉辞赋家扬雄所写的《元后诔》,东汉时期杜笃所写的《大司马吴公诔》、傅毅所写的《明帝诔》等均为当时的诔辞精品。

因为时人对文章非常讲究,即使是诔辞,词藻也非常华丽,这就为祭文赋予了文学的色彩。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总结的,诔辞大都选录逝者生前的嘉行美德,写法如纪传体而用颂的文辞,篇首称颂逝者的品行,结尾表达哀思。文章叙述逝者的品行要鲜活,可让生者依稀目睹其风貌;抒写生者的悲痛要动人,能使闻者深为哀伤。在这样的要求下,很多诔辞前面为自由叙述的散体,后面为讲究的四言韵体,开辟了两千多年来祭文散韵结合的格式。

除了诔辞,当时还出现了散体祭文,以及哀辞、吊文等丧祭类文体。曹操的《祀故太尉桥玄文》因为有了“祀(祭)……文”的字样,以及自由的写法,带有私人感情的基调,被后世学者认定为最早的大众化“祭文”。该文是建安七年曹操大败袁绍后志得意满之际,途经故乡谯县悼念桥玄时所写的祭文。曹操年轻时,性格乖张,为一般士大夫所不齿,只有名士桥玄对他赞赏有加,并在临终前将妻女托付给他,此举让曹操名声大振。桥玄对曹操有很大的知遇之恩。此番经过故乡,物是人非,曹操心有所感,写下这篇专门悼祭桥玄的祭文。这种写法成为后代祭文纷纷效仿的形式,特别是文尾的“尚飨”二字,意为“请您享受美食吧”,和“呜呼哀哉”一样,几乎成为祭文的代名词。

哀辞、吊文这两种“祭文”的不同点是,早期哀辞“率以施于童弱夭折、不以寿终者”,比如曹植为其长女金瓠(音hù)所作的《金瓠哀辞》。金瓠出生仅190天即夭折,曹植将其因归咎于自己,认为这是上天对自己罪过的惩罚,同时也感叹生死之事难以预料。短短数字,字字凝重,哀情入纸。

吊文则内容广泛,为古代泛化的丧祭文体。如西汉时期贾谊的《吊屈原文》,借悲悼屈原以抒发自己受贬、遭冷落的愤慨之情;东汉时期杜笃的《吊比干文》也有自比之意,其中“敬申吊于比干,寄长怀于尺牍”两个偶句,成为挽联的最早形式。

从这些数不胜数的名篇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由于思想解放,文学观念加强,祭文除为王公贵族歌功颂德之外,出现更多悼念骨肉、悲感身世的至情文字。这些文字大大增强了祭文的文学气息,让它摆脱了单纯的实用形式,成为独特的中国文学瑰宝。

这个时期还有一篇广为后人所推崇的名篇,即南北朝时期文学家陶渊明为自己写的《自祭文》。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在逝世前三个月,有感于身体不适,写下这篇自祭文。他自述人生经历,感怀人生境遇,让后人在他“乐天委分”的淡然一笑中,领略到了“我心常闲”的豁达和通透,体会到了自由不羁的人生价值,留给后人无尽的精神慰藉。

祭文史上的千古悲歌、书法史上的传世名帖——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书《祭侄文稿》。

唐宋时期,因为谥法简化,原有的诔辞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诔辞的内容只有哀悼的功能,不再与谥号相关,也没有贵贱长幼之分。诔辞的形式也不再局限于四言,而逐步向长短句过渡,且名称逐渐泛化,如唐代韩愈的

03

文化的传承

在祭奠过程中需注意以下细节:

  • 孕妇、小孩及身体虚弱者不宜参与扫墓活动。
  • 扫墓时避免大声喧哗或随意拍照,以示对先人的尊重。
  • 纸钱必须完全烧尽后再离开,确保安全。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寄托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同时也能让家人的情感得到慰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