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礼:天津药方的历史传承与创新
张伯礼:天津药方的历史传承与创新
“我们要准确把握中医药核心理念,特别是临床思维。中医药的整体观、辩证论治、天人合一、复方治疗、非药物疗法等,都是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在中国工程院第七届中医药文化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如是说。作为一位长期致力于中医药研究的专家,张伯礼对天津中医药的历史传承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天津中医药的历史渊源
天津,这座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基地。从古代名医扁鹊、华佗的足迹,到近现代的张锡纯、张伯礼,天津中医药历经千年沉淀,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学术体系。
张伯礼的贡献
张伯礼,1948年出生于天津,198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获得中医内科学硕士学位。从1992年担任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工程研究所所长,到2006年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再到如今的名誉校长,张伯礼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工作了近三十年,见证了学校从中医学院到中医药大学的跨越发展。
作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张伯礼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他带领团队完成了30余项中药研发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
天津药方的特色
在张伯礼的带领下,天津中医药大学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在中药研发和标准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以痹祺胶囊为例,这个源自汉代名医华佗的“一粒仙丹”,经过2000多年的传承,如今已成为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常用中成药。2021年,天津药物研究院启动了痹祺胶囊的二次开发工作,通过现代技术对其化学物质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等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提升了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更值得一提的是,天津药物研究院中药首席专家刘昌孝院士于2016年提出的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概念。这一创新理论不仅为中药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标准,还推动了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目前,中药Q-Marker的研究已遍布28个国家,成为中药行业监管的重要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
未来展望
“中医药发展要积极地吸纳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医学的技术,为我所用,交叉融合。”张伯礼在第七届中医药文化大会上强调。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的建设,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该工程总投资3.89亿元,将建设成为国家中医康复中心,打造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市级中医康复中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天津中医药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吸纳现代科技成果,推动中医药学的创新和发展。正如张伯礼所说:“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特别是几千年来,留传下来的临床经验、有效方药和治疗体会。”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创新成果,不仅为保护人民健康、防治各种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