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建立分布式责任体系,破解自动驾驶事故难题
专家建议建立分布式责任体系,破解自动驾驶事故难题
2024年1月,美国发生一起特斯拉Model Y在开启FSD(全自动驾驶)模式下撞死一名行人的事故,这起事故再次引发了公众对自动驾驶安全性的质疑。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事故的责任界定问题日益凸显。虽然法律和保险机制正在逐步完善,但如何明确界定事故中的责任主体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特别是在L2++至L4级别的自动驾驶状态下,责任归属变得更加复杂。
不同级别自动驾驶的责任划分
根据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SAE)的定义,自动驾驶分为L0至L5六个级别。其中,L2++至L4级别的责任划分最为复杂。
L2++:驾驶员仍需时刻监控车辆状态,系统仅提供辅助,责任主要在驾驶员。例如,特斯拉的Autopilot系统就属于这一级别。在L2++级别下,尽管系统可以完成大部分驾驶任务,但驾驶员不能完全依赖系统,必须随时准备接管车辆控制权。
L3:系统可以实现有条件的自动驾驶,但在系统请求接管时,驾驶员需及时响应,责任划分较为复杂。如果驾驶员未能及时接管,而系统又未能妥善处理突发情况,那么责任归属将变得模糊。
L4:高度自动驾驶,系统在特定条件下可完全控制车辆,制造商责任较大。在L4级别下,车辆可以在特定区域或特定条件下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无需人工干预。此时,如果发生事故,制造商将承担主要责任。
各国法律规定的差异
目前,各国对于自动驾驶责任归属的规定存在较大差异。
美国:目前各州规定不同,但大多数州要求自动驾驶汽车必须配备安全驾驶员,且在发生事故时,安全驾驶员需承担主要责任。这种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德国:2021年通过《自动驾驶法》,规定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发生事故,制造商需承担主要责任。这一规定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法律框架。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尚未明确自动驾驶责任归属,但一些地方性法规(如深圳)已开始尝试界定相关责任。例如,深圳规定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发生交通事故,由车辆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担赔偿责任,但可以向自动驾驶系统开发单位追偿。
专家观点:分布式责任体系
面对自动驾驶带来的责任界定难题,专家们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认为,AI责任界定需考虑技术发展阶段,不能简单套用传统责任体系。有学者提出“分布式责任”概念,即在自动驾驶事故中,制造商、软件开发者、使用者等多方都可能承担责任。
这种分布式责任体系考虑到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复杂性,既鼓励技术创新,又保护了公众利益。在技术发展初期,这种责任共担的模式可能更为合理。它既能激励制造商不断提高技术安全性,又能促使使用者谨慎使用自动驾驶功能,同时还能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未来展望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也将逐步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责任界定体系至关重要。这一体系需要平衡技术创新与公众安全,既要鼓励企业持续投入研发,又要确保用户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同时,公众教育和意识提升也不可或缺,只有当所有参与者都充分理解并遵守自动驾驶的使用规则时,这一技术才能真正实现其潜力,为社会带来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