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宫廷内外:一个御前女官见证的慈禧与宫女生活

创作时间:
2025-01-22 08:46:2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宫廷内外:一个御前女官见证的慈禧与宫女生活

1903年,一位名叫裕德龄的混血女子被慈禧太后招入宫中,成为御前女官。这位精通八国语言的女子,不仅担任慈禧的翻译工作,还负责教授光绪皇帝英文。裕德龄的特殊身份和才华,使她得以近距离观察这位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女性统治者。

裕德龄的日常工作包括给慈禧太后做翻译,帮助她与西方各国使馆夫人的沟通,同时还要定期给慈禧读最新的外文报纸,以便让慈禧了解国外对清朝的看法和世界的最新动向。此外,她还会给慈禧讲解国外的见闻,启迪慈禧对“新生活”的向往。裕德龄的这些工作,不仅需要很强的语言能力,还需要有很强的社交能力。因此,裕德龄深得慈禧的赏识。

然而,裕德龄在宫中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她和妹妹裕容龄在慈禧身边如履薄冰,时刻面临着宫闱之内的阴森、险恶和恐怖。她们逐渐萌生了逃离皇宫的想法,但这种想法在慈禧身边是万万提不得的。直到1905年,裕德龄的父亲病危,她才获准离开皇宫。裕德龄也就趁此机会,留在了上海,再也没有返回紫禁城。

裕德龄离开皇宫后,结识了美国驻上海领事馆的副领事,两人恋爱结婚,一直在上海生活。在此期间,裕德龄身边的朋友都开始打探她在宫中两年的生活见闻,尤其是慈禧太后的秘闻。于是,她在慈禧去世后,便用英文写下了第一部回忆录《我在慈禧身边的两年》。西方出版社竞相向她投来稿约,裕德龄又出版了多部清宫生活书籍。她使用“德龄公主”作为书名,有人指出,她并不是公主,有夸大自己身份的嫌疑。但裕德龄的公主之名,并不是自取,而是她在上海时,身边的圈子对她的称呼。从她和慈禧的一些合影来看,裕德龄作为慈禧最亲近朋友圈中的一人,其身份是无可置疑的。

裕德龄在书中以大量的篇幅,对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的饮食起居、生活情趣和内心世界进行了很多描述,刻画了慈禧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书中披露的许多资料,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本书中所披露的故事。裕德龄在宫中的两年时间里。她担任慈禧的英、法翻译,帮助慈禧和西方各国使馆夫人联谊活动的沟通桥梁,在一定程度上从“夫人外交”上为清朝的外交做出了贡献。她不仅要有很强的语言能力,还要有很强的社交能力。因此,裕德龄深得讨好慈禧之能力。她从国外带来的很多洋玩意儿,比如西洋小镜子、小扇子、香水、化妆品等,经常打败大臣们进献的奇异珍宝。而且,她给慈禧所讲国外见闻,启迪了慈禧对“新生活”的向往。她还会定期给慈禧读最新的外文报纸,以便让慈禧了解国外对清朝的看法和世界的最新动向。而且,两姐妹还经常陪同慈禧化妆、游玩、赏花、看戏。按照现在的说法,她们就是慈禧身边的闺蜜,是最好的玩伴。也因此,慈禧从厌恶拍照,到喜欢上了拍照。慈禧一生共拍了786张照片,成为了当时那个年代留下最多照片的清朝人。

比如慈禧的一张很著名的照片,左起为光绪的后妃之一瑾妃、裕容龄、慈禧、裕德龄,两人的法国母亲,光绪皇后(隆裕)。从这张照片就可得知,两人和慈禧的亲密关系。回想起第一次入宫,德龄和妹妹还有母亲三人一起同行。她们首先见到的是太监总管李莲英,他负责安排慈禧太后的一切事务。德龄说,李莲英看起来又老又丑,满脸的皱纹,但待人非常恭敬。他送给了她们每人一个玉做的戒指,说是太后送的见面礼。但是,她们光是等慈禧化妆,就等了足足两个半小时。当慈禧出现在她们面前时,看见的是一位老太太,穿着黄缎袍,上面绣满了大红的牡丹。肩膀上是一件用珍珠串起来的,渔网形状的披肩,上面全部用一颗颗又光又圆的大珍珠镶嵌而成,而且都是一样颜色一样大小。此外,太后还戴满了手镯,有金的,玉的,还有各种戒指。两手的中指和小指上,还戴着长长的金护指。这些东西加在一起,是她们从没见过的华丽装扮。慈禧之后就常常让德龄她们陪她看戏。地点就在分布在各个宫殿的大大小小的十多个戏台。看戏是紫禁城的主要娱乐活动,尤其是慈禧,极为喜欢看戏。而且,她还会自己编排剧本,亲自导戏,演员则全部都是太监,场场都很精彩。

慈禧吃饭没有固定地点,她喜欢在宫里的各个地方用膳,取决于她当时停留在哪里。德龄她们第一次陪慈禧吃饭,就被惊讶到了。尽管她们早已熟知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在吃饭时,除了慈禧,所有人都要站着,这是宫里的规矩。食物早早被准备好,大概有150种之多。光是猪肉就有十几种做法,其他是以鸡肉,鸭肉,羊肉为主。但宫里是不吃牛肉的,因为牛要耕地,所以吃牛肉是一种罪过。当慈禧听说欧洲人都吃牛排时,感到了莫大的震惊。德龄吃到了一种红烧肉,觉得特别好吃。但慈禧当天吃的最多的一道菜叫“樱桃煨肉”,因为慈禧爱吃甜食,很多肉也都是略带甜味的做法。还有熏鸭和熏鸡也是常有的,用松柏的树叶覆在鸭肉上熏蒸后,有一种松柏的清香,特别好吃。慈禧是不怎么吃米饭的,所以主食都是面食。面食的种类也非常多,有甜有咸,有蒸有炸,还被做成了各种精美的造型,多是龙形,花形。

相较于裕德龄这样的御前女官,普通宫女的生活则要艰辛得多。她们主要负责打扫宫殿、伺候主子起居等粗活。据《宫女往谈录》记载,隶属八旗的满人女子长到13岁,内务府就会按照登记花名册送交宫里当差。一些穷苦人家希望女孩子能早日工作,还主动把她们岁数改小,充入后宫,只求有朝一日能闯出点名堂。然而,真实历史中的后宫生活并不像影视剧和小说中描绘得那样风光无限。宫里的生活有许多规矩限制,大到吃饭,小到说的每一个字都要十分小心,稍不留意就会受到惩罚,甚至丢掉性命。这些选入宫里的女子,除了少部分能得到宗室子弟或大内侍卫的垂青,大多数人日常生活极其苦闷。生活上还得省吃俭用,把积攒下的银两寄回家中。这样的生活,便是今人常说的“枯坐冷宫”。

相较于前朝,清朝政府不强制宫女一辈子都待在后宫。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康熙十六年,皇帝下旨,凡年龄超过三十岁的宫女可以出宫,尤其父母选择良配。雍正元年,皇帝下旨,凡宫女二十五岁以上者,可以出宫回家。从雍正朝开始,这一规定延续至宣统。1911年,随着辛亥革命爆发,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长达2000多年的枷锁被彻底破除,遗留数千年的封建糟粕,犹如垃圾一般被抛入浩瀚的史海中。清王朝覆灭后,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任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犹如被赶出皇宫,辗转居住于北京、天津和沈阳。连皇帝都要搬出紫禁城,那这些数以千计的太监宫女究竟该往何处?

据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以及相关知情者的回忆,出宫的太监大多数人结局凄惨。少部分太监凭借多年来积攒下的钱财,继续作威作福。大部分太监则是抱团取暖,居住于京城西郊的几所破庙里。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北京市有关部门遵照党中央的指示与政策精神,给了这些“浮萍之人”一个稳定的住所,每月按时发放津贴。相较于太监,被遣散的宫女年龄大多不会超过25岁。且四肢健全,身上似乎无任何隐疾。奇怪的是,她们出宫后反而很少嫁人,往后的生活也是颇为凄惨,主要也有三个方面原因。第一,就现代人而言,25岁这一年纪顶多大学刚毕业不久,或者研究生在读。对于古人而言,一位25岁还未嫁人生子的女子,已经是不折不扣的“老姑娘”。清朝末期,特别是慈禧驾崩后,清政府早已入不敷出,没有大张旗鼓地选秀。等到辛亥革命爆发后,这些出宫的宫女年龄基本上都已超过25岁,甚至接近30岁。古人对传宗接代看得十分重要,大部分有条件的男性都已娶妻生子,那这些出宫的宫女便不会成为适婚男性的择偶对象。第二,在现代人的认知下,能被内务府选入宫里的宫女必定容貌艳丽,再不济也能掌握一技之长。但真实情况却是,绝大多数的后宫宫女其貌不扬,且身材臃肿,无任何一技之长。曾在慈禧身边侍奉多年的宫女何容儿回忆:许多宫女出宫后,根本没有谋生的机会与技能。这是因为她们长期生活于幽暗封闭的后宫,活动范围非常有限,长期不与社会接触。久而久之,社交包括临场应变能力已经不如普通人。在这种情况下,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娶她们的。毕竟没有一技之长,连基本生活技能都没有,娶回家只能吃白饭。有条件的人家则不会舍近求远,更看不上这些“残花败柳”。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从后宫出来的人被社会上不认可。在许多清朝文人笔记中不难发现,长期得不到爱情滋润的宫女和太监,由于无法正常恋爱,时间长了便会越过禁区,干一些龌龊苟且之事。这些丑事很多甚至都传到了宫外,让老百姓十分瞧不起宫女太监。时间一长,老百姓就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些宫女,那就更别提把她们娶回家。不过,凡事没有绝对。著名作家唐鲁孙先生在其回忆录中写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些宫女出宫,背着大包袱、小箱子,私财颇丰,她们就找到了如意郎君。新中国成立前夕,唐先生去拜访这些宫女时,发现她们都已白发满头,却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但这种情况也是“凤毛麟角”,不然也不会被唐鲁孙先生特别写入书里了。

在慈禧太后的统治下,宫女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与屈辱。她们不仅要忍受繁重的工作,还要时刻警惕来自皇室成员和太监们的欺凌。然而,正是这些宫女,用她们的青春和汗水,维持着这个庞大帝国的运转。她们的故事,是封建统治下人性的扭曲与压抑的缩影,也是我们今天反思历史、珍惜自由与平等的重要素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