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交易新规下的安全风险防控:六大措施保障数据交易安全
数据交易新规下的安全风险防控:六大措施保障数据交易安全
2024年,全国数据市场交易规模预计超160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数据交易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驱动力。然而,数据交易在带来巨大价值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安全风险。最新发布的数据交易法规为企业数据资源管理和价值实现提供了新的指引,同时也对数据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将深入探讨数据交易中的安全风险及其防控措施,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新规,加强数据交易的安全防护。
新规要点解读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制定的《银行保险机构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和即将施行的《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为数据交易安全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引。《银行保险机构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要求金融机构建立与业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数据安全治理体系,落实数据安全责任制,并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级管理,采取差异化安全保护措施。《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则进一步强调了企业对网络数据安全的主体责任,要求建立相应制度,采取技术措施,建立应急预案,并对个人信息保护提出了严格要求。
数据交易安全风险剖析
数据交易中的安全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内部数据泄漏:员工误操作、恶意窃取或不当使用数据,可能导致敏感信息泄露。例如,笔记本电脑和移动设备的丢失或失窃,敏感数据越权访问和存储,以及在职员工、待离职员工、合作伙伴、外包人员盗窃数据等。
外部攻击:黑客攻击、恶意软件和网络钓鱼等外部威胁可能突破数据安全防线,导致数据泄露或篡改。基础设施安全漏洞和配置不当是常见的攻击入口。
数据传输风险: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如果缺乏有效的加密和安全措施,数据可能被截获或篡改。
合规风险:不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可能导致严重的法律后果。例如,未经用户授权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或在数据跨境传输中违反国家安全审查要求。
安全风险防控措施
面对这些安全风险,企业需要采取以下六大措施:
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治理体系:根据《银行保险机构数据安全管理办法》的要求,企业应建立与业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数据安全治理体系,落实数据安全责任制。按照“谁管业务、谁管业务数据、谁管数据安全”的原则,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实施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敏感程度,将数据分为核心、重要、一般三个级别,并将一般数据进一步细分为敏感数据和其他一般数据。采取差异化的安全保护措施,确保重要数据得到充分保护。
加强数据加密和传输安全:对传输和存储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即使数据被截获也无法被解读。采用安全的传输协议,如HTTPS,以及虚拟专用网络(VPN)等技术,保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完善风险监测与应急处置机制:将数据安全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明确数据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应急响应及报告、事件处置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建立异常告警系统,及时发现和响应安全事件。
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按照“明确告知、授权同意”的原则处理个人信息,按照金融业务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收集个人信息。共享和向外部提供个人信息时,应履行个人告知及取得同意的义务。
推进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可信数据空间是实现数据资源规模化流通和共享利用的重要基础设施。企业可以参与或搭建可信数据空间,利用其提供的数据资源检索、开发应用环境和安全保障服务,提升数据交易的安全性和效率。
案例分析
某互联网公司在数据安全中心检测到UA使用异常,收到邮件告警。经排查,发现有内部员工通过电报App将文件分享出去。该公司立即在OSS控制台将文件下载链接取消,并编写自定义异常规则,对非常规UA下载进行预警,有效防止了数据进一步泄露。
某教育公司数据安全中心检测到异常地址访问。经确认用户本人未进行对应操作,排查后发现地址是出口IP,出口IP无法定位到内部具体执行人。该公司立即修改配置文件中的AK,并在AccessKey管理控制台紧急停用AK、SK,终止异常访问,避免了潜在的安全风险。
结语
数据交易新规的出台为企业数据交易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数据交易中的安全风险,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实施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加强数据加密和传输安全,完善风险监测与应急处置机制,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并积极推进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把握机遇,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