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战国商鞅方升、西周大克鼎与晋侯苏钟
上海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战国商鞅方升、西周大克鼎与晋侯苏钟
上海博物馆的青铜馆是国内最值得参观的青铜器展览之一,馆内展出了从夏朝到清朝各个时期的500多件青铜器,被誉为海内外体系最完整的中国青铜器陈列。今天,让我们重点介绍其中三件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它们不仅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还被列入了国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
战国商鞅方升
这件看似普通的商鞅方升,实则是一件国之重器。虽然它的外观、材质和工艺在众多青铜器中并不算突出,但它却是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之一,也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商鞅方升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远超其外观,它见证了战国时期重要的度量衡改革,是研究中国古代计量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
西周大克鼎
大克鼎是上海博物馆的另一件镇馆之宝,也是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与国博的大盂鼎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并称为“海内青铜器三宝”。大克鼎出土于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年),历经战乱,最终由潘家捐赠给国家,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达201.5公斤。鼎的纹饰精美,颈部有三组对称的变形饕餮纹,腹部饰有环绕全器一周的窃曲纹,鼎足上部饰有三组饕餮纹,鼎耳则饰有相对的龙纹。
大克鼎内壁铸有290字的长篇铭文,记录了克颂扬其祖父师华父的功绩,以及周天子对克的任命和赏赐。这篇铭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书法艺术价值也极高,字体规范,字迹优美,是研究西周晚期金文的重要资料。
西周晋侯苏钟
晋侯苏钟是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也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套编钟出土于1992年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8号墓,共有16件,分为两组,每组8件,可以排编成两列音阶和谐的编钟。
这套编钟的经历颇为曲折,其中14件在考古发掘前被盗墓贼窃走,幸而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在香港古董市场发现并成功购回。另外2件则收藏于山西博物院。在上海博物馆展出时,这两件也恰好借展于此,因此能够看到完整的16件编钟。
晋侯苏钟的珍贵之处在于其355字的铭文,这些铭文首尾相连刻凿在16件钟上,记录了晋侯稣率军参加周厉王讨伐东夷的战争事迹。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些编钟至今仍能演奏出音阶完整的音乐,让现代人得以聆听3000年前的古老乐音。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16件编钟看似一套,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并非同一时期制作。有些可能是稣收集或祖上传下来的,有些则可能是不同时期制作的。最终,稣将它们集合成套,并统一刻上了铭文。
这三件(套)青铜器不仅是上海博物馆的瑰宝,更是中国青铜器文化的杰出代表,展现了中国古代工艺的精湛和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