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足球差距悬殊:日本青训体系给中国的四大启示
中日足球差距悬殊:日本青训体系给中国的四大启示
1993年,日本足球开始职业化改革,短短三十年间,日本足球从亚洲二流跃升为世界一流。反观中国,尽管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但足球水平却始终停滞不前。这一鲜明对比背后,是两国青训体系的巨大差异。
日本青训体系的成功密码
国家训练中心制度:层层选拔,系统培养
1976年,日本足协开始建立国家训练中心制度,基层足球队员通过层层选拔,将优秀足球苗子向上推送。该模式的具体操作手段是在日本各地市区和都道府建立集训中心,通常由足协负责委派教练员,培训一般安排在周末进行。通过训练和比赛选拔出优秀球员代表各个省市县参加九大区域的联赛,从各年龄段中筛选出优秀的青少年球员参加更高级别的训练与比赛,最终组成一支国字号队伍。
“9000名C级教练”计划:打造专业教练团队
日本足协在1994年提出了培养9000名C级教练员的5年构想,主要的培养对象是九大区域和各市区县都道府内的各个年龄阶段的体育教师和足球教练员。随后日本足协在1997年创设了低级别的“D级教练员”制度,培训对象主要是各个足球俱乐部的教练员和有关社会青少年足球事业的从业人员。通过日本足协对此制度的推广和宣传,使得教练员资格制度在社会得到广泛认可,日本足球的青训从原来的单轨道变为多轨道百花齐放的态势。
联赛与校园足球双轨制:多元化培养路径
随着日本足协J联赛的举办和“9000名C级教练”计划的实行,以及在足协和教育部的统筹管理之下使得日本足球青训得以更好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职业俱乐部梯队和校园足球两种系统的发展模式,从而构成了日本足球的青训模式。“两套系统在组织上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促使了J联赛青训机制和校园足球的构建,伴随着各个地区训练中心各项制度和人员构成的不断完善,两套系统共同为各年龄国字号队伍的顶尖运动员人才付出努力”。
科学训练理念:从基础到实战
著名足球人士杨旭在一次直播中分享了关于日本青训各个阶段训练内容的深度分析。青少年足球训练的首要目标是培养球员的个人能力,这一理念在一至四年级的小朋友身上得到了具体体现。这一阶段,重点在于个人技术的提高和基于身体素质的锻炼。这些小球员们被鼓励掌握基础的控球、射门、身体朝向和第一停球的技能。
五到六年级的训练中,虽然个人技术依然是重中之重,但整体训练开始逐渐融入。这一点在杨旭的分享中得到了证实:深区域的带球能力训练、基本传球的练习,以及防守间的联动与进攻的换位,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这样的训练方式不仅使球员们能够在比赛中更好地展现个人能力,还通过团队合作而提升整体水平。正是这种逐步引入团队协作的理念,使得日本足球在国际赛场上逐渐崭露头角。
七到十三年级则是一个关键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球员们开始接触成人化的训练方式,涉及到力量、战术理解与体能训练等多个方面。这一变化的核心在于培养球员的足球智商。无球状态下的观察与思考能力,成为了教练们在选拔未来职业选手时的重要考量。对球员的观察不仅基于他们在场上的表现,更多的是考察他们在团队中的理解与眼光。
中国足球青训的困境
资源分散,体系不完善
90年代后,足球管理体制改革在我国开始实施,借此机会我国职业俱乐部的发展拉开帷幕,我国的足球人才培养体系从体委系统到俱乐部为主体的训练、竞赛管理体制,使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培养方式得到了彻底的改变。然而,中国足球发展在新的培养体制下并未取得良好成效,反而使得我国足球后备人才数量不断减少。据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历史最高的650,000人是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数量的巅峰,直到2000年,足球后备人才下滑至610,000人,2005年,持续降落到180,000人。
教练员素质参差不齐
一位小红书用户分享了自己观察到的青训教练问题:“北方那么冷的天气,队中有几名孩子可能目前能力稍差一点,无法参加到整体对抗训练。那么作为助理教练,守门员教练,应该带剩下没有参与对抗这些孩子练点个人技术,1v1/2v2。总比这3到4名小球员在那里乱踢网子强吧,而你们却在旁边跟家长聊天。”
青少年比赛机会缺乏
中国足球前国脚谢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他对中国青训现状的深切忧虑,称其对未来的展望令人绝望。他指出,与欧洲青训体系持续进步的对比,中国的青少年足球教育似乎停滞不前,甚至在某些方面显得沉沦。
基础设施不足
谢晖的回归欧洲之旅,使他对目前的足球环境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英超联赛中,许多年轻球员犹如被机器制造出来的怪物,各个方面的能力都远超同龄人。这不仅反映在他们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上,更是在比赛中的迅速反应和战术执行力上。英超已成为全球最顶尖球员的聚集地,推动着足球的迅猛发展。这让谢晖对中国青训感到无比痛心——20年间,中国和欧洲之间的差距在加大,而非缩小。
未来展望:借鉴日本经验,重塑中国足球青训
- 建立系统化的青训体系:学习日本的国家训练中心制度,建立从基层到国家队的完整培养链条。
- 加强教练员培训:提高教练员准入门槛,建立系统的教练员培训体系。
- 完善竞赛体系:增加青少年比赛机会,建立多层次的联赛制度。
- 推动体教融合:借鉴日本校园足球经验,实现足球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正如足协主席宋凯所说,“重走长征路”(球员需要刻苦练好技术等基本功)、久久为功、稳定和不折腾、开放和国际化,应是中国足球的发展思路。只有这样,中国足球才能真正迎来春天,实现从亚洲走向世界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