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探秘唐朝的饮食文化发展:民以食为天,我国也曾经历过分餐制?

创作时间:
2025-01-21 20:11:3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探秘唐朝的饮食文化发展:民以食为天,我国也曾经历过分餐制?

中国自古对饮食有着高度重视,在《礼记·礼运》中曾记载:“夫礼之出,始诸饮食”,而在《尚书》中更是直言饮食是“八政之首”。唐朝作为中国古典时代的最高峰,探寻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就不可能绕过唐朝。

事实上,唐朝本身就是中国饮食文化变迁的重要时间节点。

贞观四年即公元630年二月,唐朝名将卫国公李靖在北原大漠的肃风凛冽中,率万余精骑奇袭阴山,一战大破东突厥主力,俘获颉利可汗。在报四年前渭水之盟的耻辱的同时,也宣告了东突厥这一北方最强草原帝国的灭亡。在解决了北方大患后,唐王朝在一代明君李世民的治理下逐渐走向鼎盛时期。

此时的唐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可谓是一个雄浑开放、自信奔放的时代。得益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时代,在这其中,饮食文化无疑是最耀眼的明珠之一。

那么,唐朝人餐桌上有着哪些美食?唐朝的饮食文化又有着哪些特点?唐朝对于后世中国的饮食又有着哪些重要影响?本文将带领读者一窥究竟,去了解舌尖上的大唐王朝。

面饭为主的主食

唐人常见的主食主要可分为面食和饭食。其中面食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饼,饼在唐朝如此流行主要得益于小麦在中国地区的流行。

小麦最早起源于有着“新月之土”的两河流域,在距今两千年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传入我国。但受制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夏季炎热多雨,而冬季寒冷干燥,因此在小麦最需要水分的春冬季节往往水分不足,导致小麦仅能在少数大河流域少量耕种。同时中国人一开始吃小麦往往将其蒸熟后再吃,其口感远远不如本土的大米小米。

但随着隋唐以来,大规模兴修水利设施和圆形石磨的出现,小麦迎来了机会,前者解决了小麦种植缺水的问题,而后者则将其变为面粉,为演化成饼、面、饺子等食物提供条件。由此以小麦为原材料的饼在唐人的餐桌上盛行起来,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其诗篇中写到:“午斋何俭洁,饼与蔬而已。”

可见饼已经成为当时唐朝人家中常备的食物,且饼就着蔬菜同时已成为流行的饮食习惯。

而饭食在唐朝则有许多种,主要可包括稻米饭、杂料饭和原料饭。其中又以稻米饭最为受人们的欢迎。米饭是一种百搭的食物,可与各种肉食蔬果搭配,例如唐诗中有云:“尽淘红粒窖香饭,薄切紫鳞烹水葵。”就是将米饭搭配鱼肉和水葵来招待客人。

唐人根据米质口感的优劣往往将稻米分为细滑香软的上品,如久负盛名的扬州米饭;以及粗粝难涩的常品。

由此可见在盛唐发达富足的社会条件下,唐朝人已经不再满足于吃饱。而是更追求饮食品质了,这也为唐朝灿烂的饮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肉素并行的副食

既然唐朝人已经开始追求饮食额高品质,那么菜肉搭配、营养均衡的饮食理念就成了唐人餐桌的标准之一了。得益于唐朝发达的农业经济,尤其是畜牧业的高度发达,唐朝人可供选择的肉类颇多,其中南北方又各有不同。

在北方,尤其是作为帝国心腹地带的关陇地区,因为地处西北,与漠北和西域的游牧部落来往密切,其主食以羊肉为主,而在如今更为流行的猪肉和牛肉则难以望其项背。一方面当时缺乏对生猪的阉割技术,其肉质极其腥膻,被唐朝人视为下等的食物;另一方面作为农耕文明的华夏,对于耕牛这种重要的生存工具有着难以诉说的情愫,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对于宰杀耕牛和食用牛肉都有较大的管制和抵触。

而在南方,凭借鱼米之乡的地利鱼肉成了南方最重要的肉类。

“鱼盐聚为市,烟火起成村。”以江航地区为例,其不仅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也有着发达的捕鱼技巧,在当地出现了大量以贩售为目的的专业鱼贩。和以售卖鱼类和海鲜为主的鱼盐市场。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鱼类主要有两种做法,即鱼鲙和鱼鲊,前者不放盐、不放调味料追求鱼的鲜味和肉质细滑,即食即做;而后者则往往以盐腌制佐以各种配料做成不同的菜品。

但以古代的生产力,平常人家也不可能顿顿有肉,因而蔬菜仍然是餐桌上的大头。

唐代蔬菜主要可分为三种,包括主要在农家田园中人工种植的园圃菜、长于田间地头任人摘取的野菜和主要生于水塘河间的水生蔬菜。园圃菜中以葵和葱最具代表性;野菜中荠菜、蕨菜和各类笋子最受人喜爱;而水生蔬菜中芋类和藕类至今仍是餐桌上的常客。

可以说唐朝在肉疏的品类上十分丰盛不同种类的菜品搭配也让唐朝的饮食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文化。

但唐朝不仅仅在具体的饮食种类上,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深远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自唐朝开始,中国经历了从分食走向合食的重大转变,也是中国饮食文化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从分食制走向合食制

如今人们往往是亲朋好友齐聚一桌,推杯换盏把酒言欢,但是这种大家聚在一起吃饭的合食习惯却并不如我们的文明一样古老,其起源于唐朝、定型于宋朝,距今不过千年而已。

我国的分食制大约起源于周朝,当时大家往往席地而坐,食物放在各自的爼案上分开进食,在《礼记》中曾有这样的记载:

“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渫处末,酒浆处右。以脯修置者,左朐右末。”

其大意便是对不同的菜品,例如带骨头的肉和不带骨的大片切肉、醋和肉酱、葱和腌菜等的摆放位置都有严格的规定,而这显然只有分食才需要根据个人进行相应的摆放。

等到隋唐时期,一方面经历了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极大的影响,这其中“胡床”最具代表性。胡床接近于现在的高头马扎,使得人们的坐姿发生了重大改变,由席地跪坐转变为垂足直坐。同时唐朝各种带靠背的坐具开始流行,极大影响了人们的日常习惯,为新的聚会形态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有赖于唐朝发达的市民经济,使得酒肆等饮食行业大为兴盛。《长安志》中曾记载崇仁坊:

“一街辐辏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可见当时唐朝酒肆的兴盛。而酒肆这类公共性盈利场所,出于经济成本的考虑,更多的人聚在相对有限空间内的合食制就成了最佳选择,而这种民间习俗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饮食文化。

结语

饮食文化显然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同时又是极易被忽略的一部分,了解古人的饮食文化,对于我们把握整个古代文明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任何饮食文化变化都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变迁所影响的,其每一步发展都是当时社会变迁的缩影与折现。

当我们窥探唐朝面目时,不仅仅可以通过两税法这样的社会制度的变革、李靖苏烈灭国之功或者李杜诗篇,还可以通过其饮食文化、习惯的发展与变化来更深刻地体验其时代的魅力。我们的历史当然脱胎于政治史、制度史和经济史,但人终究是社会动物,衣食住行同样影响着一个民族、国家的发展。

参考文献:
《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
《汉唐饮食文化史》
《新唐书》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中国风俗通史》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