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年轻人过年不回家:是“断亲”还是无奈?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年轻人过年不回家:是“断亲”还是无奈?

引用
央视网体育频道
15
来源
1.
https://news.cctv.com/2024/02/01/ARTIuy038nbWKuAfxqS90ixG240201.shtml
2.
https://m.huxiu.com/article/3879958.html
3.
http://paper.people.com.cn/rmlt/html/2024-02/01/content_26042778.htm
4.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LDTTBIF0544A1CY.html
5.
https://hb.dzwww.com/p/peX3yQG38G2.html
6.
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7a9b78f6-1678-4c81-a9e4-bc2b01af27b9
7.
https://www.takungpao.com/news/232108/2024/0202/939412.html
8.
https://m.36kr.com/p/2630914571271305
9.
https://finance.sina.cn/2024-02-24/detail-inakeakh3427785.d.html?vt=4&wm=2800_0027?p$p&cid=76729&node_id=76729
10.
https://j.021east.com/m/1708243844045092
11.
67618a24000000000800fe49
12.
67611d9b000000000900db4f
13.
6760061c000000001300d1be
14.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68179105
15.
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4/02-06/10159953.shtml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过年不回家,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据央视新闻报道,在18岁到35岁的年轻人里,只有33%计划今年春节回乡过年。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于“年”的一些感受:一方面是工作一整年终于能好好休息几天;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走亲访友的奔波,以及被亲戚“催婚”“催生”的尴尬。

01

精神压力:催婚、催生与比较

“回家的理由只有一个,不回家的理由却有很多。”在接受采访时,李智(化名)如是说。李智的家乡在广东一个沿海小镇,从前年开始便频繁被家人催婚。每次回家后面对的催婚也越来越频繁。“每年回家过年,就要面对一场接一场的相亲。”李智告诉记者,从大前年春节期间只有一两场相亲,到去年春节,李智人都还没回到家中,父母和小姨就陆续给她安排了4个本地男生的“相亲局”,其中大都是他们同事或客户的儿子。原本李智也抱着可以“试试”的心态去参加这些相亲,但三番四次下来,她开始发现自己与对方很难聊到一起。“大家的生活方式不同,都没有什么共同话题,但我又不好拒绝参加。”

比起相亲,更让她疲于应对的还有来自亲戚们的问候和比较。“那种落差感让人更手足无措。”李智告诉记者,在老家同龄人之中,她是唯一一个独自在外打拼的女孩,每次回老家时,她其实也挺享受帮堂姐妹们“带娃”的过程,但总有那么一些瞬间会时不时让她从理想回归“现实”——过去曾一起聊电视剧、聊恋爱关系的堂姐妹,如今话题却转变成从婆媳关系、家务事、奶粉、尿布、学区房……她越来越感觉自己有些“插不上嘴”;过去会被亲戚们夸学习成绩、夸工作单位的自己,从前年开始也变成了大家口中“再过几年就嫁不出去了”“眼光不要太高”的姑娘。

这样的过年体验,让她不免有些压抑。“难得的假期,堵车返乡,堵车返工,还得‘堵心’过年,倒不如一个人待在这边。”李智笑称,今年的春节她也并不孤单,同事里有两三个和她一样不准备回家过年的同龄人,大家规划着大年三十下班后一同去她家中吃“团年饭”,一同聊聊最新的“都市八卦”。

与李智一样不回家过年的,还有今年刚大学毕业的王瑶(化名)。王瑶的家乡在湛江,距离过年还有十多天时,她父母就开始“焦虑”了——他们要根据女儿回来的时间,安排全家一起去走亲戚的顺序和日期。去年秋招时,找工作、考公、毕业论文多线并进,让王瑶压力倍增。尽管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但来自亲戚们的“关怀”仍然让她感到无奈:“我们瑶瑶可是硕士生,这工作不得排着队找她”“瑶瑶以后月薪两万不要忘记给阿姨买礼物啊”……她觉得,这些问候中没有人真的在意她经历的艰辛,大家都只是热热闹闹地“客套”一通。与其如此,她觉得今年倒不如一个人在广州过年。王瑶告诉记者,她已经计划好了,这个春节假期她就打算好好放松一下,哪怕只是窝在出租屋里看看电影也好。

02

经济压力:红包开销与生活成本

除了精神压力,经济压力也是年轻人选择不回家过年的重要原因。子其(化名)是福建人,这个假期她也选择独自在广州过年,对于女儿这个选择,子其的父母也表示理解。“当然想回家,但是过年回一趟家开销太大了。”子其告诉记者,尽管她还未结婚,但因为老家的亲戚家里已经陆陆续续“增添”了小朋友,因此每年她回去后,也免不了要给抱着孩子来家中探望的亲戚们派红包。“通常一个红包就是500元,亲戚家的孩子加起来得有四五个,多的时候会有十几个,一星期下来,算上机票、礼品的花费,就能花掉我一两个月的工资。”

03

生活方式改变:个性化过年与文化变迁

年轻人不回家过年,并不代表他们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春节生活方式。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过年不回家”背后,其实反映出的不仅是当代年轻人与老一辈生活习俗上的差异化,还包含着经济、社会及心理等多方面原因。当回乡过年让年轻人开始产生陌生感、压力感等种种“不适应”后,他们开始选择过一个更具个性化和仪式感的新年。

比如有不少年轻人表示,今年春节与家人达成共识,把父母接来自己所在的大城市一起过;还有一些人,则主张“自己安排过年”,并在各地文旅业“花式揽客”的热潮下选择了旅行过年。春节临近,社交平台上“周边游/本地游”同样成为搜索关键词;新年灯会、户外集市、露营、爬山以及Citywalk等项目也都进入了这些年轻人的“备选清单”。

1月28日深夜,小楚将之前抢到的春节回老家的动车票给退了。随即,她点开自己的“旅游地图”,买了一张大年初二去潮汕的动车票。“这个春节就不回去了,去潮汕看看英歌舞,再去福建找找老朋友,就当旅游过年吧。”这不是小楚第一次选择“旅游过年”了。去年春节前,因为外公去世,小楚休了年假提前回家,与家里人操持完外公的葬礼后,她便提出想要一个人出去旅游过年。那个春节,她独自一人从西安到南京、苏州、杭州,一边寻找年味一边散心。“我突然发现,旅游过年相比返乡过年,可以有更多时间与自己相处,也可以体会到更丰富的年俗文化。”

与小楚一样“反向过年”的还有小戴和小吴。今年春节,他们俩不约而同地选择带父母一同去海南过年。“趁春节大家都在‘闯关东’,这个假期海南机票相对比较划算,我们就想到了带家人去海南过年。”而更多选择“反向过年”的年轻人,则是将父母接到自己所在的城市。尤其是对于一些已经在大城市有了较为宽敞的自购住房或租赁住房的年轻人。

04

社会影响:家庭关系与文化变迁

这种现象引发了关于“断亲”的讨论。所谓“断亲”,并非正式声明断绝亲戚关系,而是懒于、疏于同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韩宁分析,传统的拜年走亲戚习俗往往强调长辈的期望、传统观念及社会角色的压力,这与青年人追求自由独立的心理需求产生了冲突。当走亲戚变成一种“受罪”,他们当然更倾向于选择一种更加自在轻松的过年方式。

另一方面,文化差异和代际沟通也是导致青年人不走亲戚的一个重要原因。用网络语言形容“三观不同、不必强融”,社会加速发展导致代际差异加大,这种沟通障碍又多少影响了感情交流。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城镇化率为65.22%,而2000年中国城镇化率为36.22%。这意味着,22年间超3亿人从农村搬进了城镇,大量人离开了世代生活的农村开始各奔东西,传统的家庭结构逐渐被打散,年轻人不再像父辈那样生活在同一村落或社区。如今的年轻人,社会圈子与同龄人、朋友、同事更加息息相关。同时互联网时代,新型社交方式跨越时空限制,使得年轻人沟通情感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拜年走亲戚。

05

未来展望:传统与现代的平衡

年轻人过年不回家的现象,反映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变迁。这种变化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个人选择的体现。年轻人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崇尚和而不同,追求不设限的人生,改变交流方式,并不意味着人心冷漠和知觉麻木,应当尊重他们的选择权利,如果笼统武断下结论为“亲情关系的割裂”“对传统的忤逆”,反而容易挑起代际冲突和社会躁动情绪。

《左右》特约评论员,江苏新闻广播官微《南说》专栏作者泊南说:“如果说年轻人明确表态,和家族恩断义绝,老死不相往来,那时候再说这是冷漠无情,再说是‘断亲’不迟。很多年轻人真当家族里需要出钱出力的时候,依然乐于勇挑大梁,承担责任。说白了,年轻一代的社交方式已经变了,他们追求的是高效实际,而并非是六亲不认。”

那么年轻人真的淡漠了亲缘关系吗?我们想,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真正的亲情,是包容、体谅、温柔以待,和谐的亲属关系,是相亲相爱、向上向善,而这样的亲缘关系和家族凝聚力,毫无疑问可以成为年轻人释放压力的居所、受伤后的港湾。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