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团队攻克遗传性耳聋:全球首个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成功
复旦团队攻克遗传性耳聋:全球首个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成功
“快看,他敲门有声音了!”颜女士(化名)眼含泪水激动地喊道。颜女士面前,她患有先天性耳聋的2岁儿子牛牛(化名)正兴奋地对着门又敲又拍,嘴里还咿咿呀呀的。“1岁多的时候,我们发现他对任何声音都没反应,也不能讲话。”正当颜女士陷入绝望的时候,她听说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市五官科医院)启动了针对OTOF基因突变导致的先天性耳聋基因疗法临床试验,她便立刻预约了舒易来主任医师的门诊。经过检查评估,牛牛的情况符合治疗要求,并参加了这项临床试验。经过一个月的治疗,牛牛终于能够听到了声音。
这一幕,正是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在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生动写照。1月25日,这项突破性研究以长文形式发表在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上,影响因子高达169,充分展示了中国在基因治疗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全球首个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
这项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舒易来教授主导,李华伟教授带领团队历经多年探索,联合多方合作完成。研究针对的是OTOF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DFNB9),这是一种严重的听神经病,患者通常表现为重度、极重度或完全听力损失和言语障碍。据统计,全球先天性耳聋患者高达2600万,我国每年新增约3万聋儿,其中60%与遗传因素相关,而我国婴幼儿听神经病人群中,因OTOF基因突变致聋的发病率更是高达41%。
创新基因治疗方案:双AAV载体递送系统
舒易来教授团队研发的基因治疗药物名为RRG-003,其核心创新在于解决了大基因内耳递送的难题。OTOF基因超出了单个腺相关病毒(AAV)载体的装载容量,研究团队因此设计了双AAV载体递送系统。舒易来教授解释说:“打个比方,一辆车搬不动它,需要两辆车一起搬,药物注射入人体后,这两辆车需要合并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基因发挥作用。”
这一创新方案在小鼠和猴模型中均展现了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基于这些前期研究,2022年6月,该项目获得医院伦理批准,同年10月正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实施了全球首例遗传性耳聋患儿的基因治疗。
临床试验成果:5名患儿重获听力
该临床试验共纳入6名OTOF突变耳聋患儿,通过耳部微创手术,将基因治疗药物一次性注射到患者内耳。随访期间,治疗展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最令人振奋的是,5名患儿在接受治疗后听力和言语功能得到明显恢复。其中,部分患儿的随访时间已超过1年,他们现在已经能够进行日常对话。
这一成果不仅为患儿家庭带来了希望,也标志着基因治疗在遗传性耳聋治疗中迈出了关键一步。这是全球第一个取得疗效的耳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也是该领域目前成系统的、病例数最多、随访时间最长的临床试验之一。
开启耳聋基因治疗新时代
这一突破性研究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哈佛大学医学院陈正一教授、东南大学柴人杰教授等多位领域专家对这一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院长表示:“将全力支持并积极鼓励科技前沿探索和临床转化研究,努力攻坚克难,期待更多划时代的新突破,更好地守护人民健康。”
为了进一步推动基因治疗的发展,医院成立了“基因和细胞治疗中心”,致力于开展耳聋、眼病和头颈肿瘤等基因和细胞治疗研究。这一突破不仅是对遗传性耳聋治疗的重大贡献,也为其他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引领基因治疗科技创新
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支持。研究团队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等机构的资助。同时,研究团队还与上海鼎新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建立了产学研发展新模式,极大地推动了耳聋基因治疗的发展。
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基因治疗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为全球遗传性耳聋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拓展,未来将有更多安全、有效的耳聋治疗药物问世,帮助更多耳聋患者重返有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