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湖秀丽白虾获地理标志保护,年产万吨成最大天然水产品基地
呼伦湖秀丽白虾获地理标志保护,年产万吨成最大天然水产品基地
呼伦湖秀丽白虾,这颗镶嵌在呼伦湖中的水生珍宝,承载着数百年的捕捞历史,见证了草原文明与渔猎文化的交融。作为呼伦湖中唯一的经济虾类,它不仅以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赢得了人们的青睐,更因其卓越的生存能力和生态价值,成为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让我们一起探寻这道美味背后的历史传奇。
清朝时期的捕捞盛况
早在清朝时期,呼伦湖畔的居民就开始捕捞秀丽白虾。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捕捞活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11月下旬至3月上旬,这段时间正值热水虾的上市季节已过,太湖里的秀丽白虾数量相对较少,有利于白虾的运输。捕捞标准严格,只选取体长达到4厘米以上的个体,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池塘养殖的秀丽白虾,其捕捞频率可根据市场需求和白虾的生长状况灵活调整。通常情况下,如果市场对白虾的需求量大,可以每周进行一次拉网捕捞,每次捕捞后根据白虾的收获量来决定下一次捕捞的时间。另一种方法是使用地笼网诱捕,这种方法操作简便,只需根据捕获的秀丽白虾数量来决定地笼放置和取出的时间,便于管理。
地理标志产品的荣耀
呼伦湖秀丽白虾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呼伦湖,这颗镶嵌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璀璨明珠,水域面积达2339平方公里,是中国北方第一大湖。湖水清澈,水质肥沃,为秀丽白虾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湖中除秀丽白虾外,还有白鱼、鲤鱼等30多种鱼类,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水生生态系统。
2004年,呼伦湖秀丽白虾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其品质的认可,更是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肯定。作为地理标志产品,呼伦湖秀丽白虾的生产严格遵循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规范,确保每一只虾都符合高质量标准。
生态环境的守护
呼伦湖的生态环境是秀丽白虾得以繁衍生息的关键。湖底主要是沙质,周边为呼伦贝尔草原环绕,水质肥沃,符合鱼类生长标准。湖中除小白鱼外,还有白鱼、鲤鱼、等其它鱼类和秀丽白虾。主要注水河流源于贝尔湖的乌尔逊河和源于蒙古国肯特山的克鲁伦河,还有连通额尔古纳河的吞吐性河流达兰鄂罗木河。湖的周围还有一些时令河流与湖泊,较大的有新开湖、乌兰泡。呼伦湖面积2339平方公里,湖岸周长447公里,湖长93公里,最大宽度41公里,总蓄水量138.5亿立方米。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大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为呼伦湖秀丽白虾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23年,呼伦贝尔草原植被盖度达到76.24%,连续五年位列内蒙古第一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100%。这些保护措施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为呼伦湖秀丽白虾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更加安全的保障。
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
呼伦湖秀丽白虾不仅是当地的重要经济资源,也是蒙古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呼伦湖畔,新巴尔虎蒙古族牧民世代相传的捕捞技艺,与草原上的勒勒车、羊群、牛马骆驼和牧羊犬,共同构成了一幅绝妙的风景画。每年的鱼类生殖甩籽期,湖面上都会热闹非凡,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如今,呼伦湖秀丽白虾已成为内蒙古最大的天然、绿色、有机水产品生产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最高产量可达1万吨左右,是内蒙古最大的天然、绿色、有机水产品生产基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呼伦湖秀丽白虾产业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从清朝时期的传统捕捞,到今天的地理标志产品,呼伦湖秀丽白虾见证了呼伦贝尔草原的沧桑巨变。它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在未来的日子里,呼伦湖秀丽白虾将继续承载着这片草原的历史记忆,为世人讲述着属于它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