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带风暴潮来袭,预警机制有多重要?
温带风暴潮来袭,预警机制有多重要?
2024年10月21日,辽宁、河北、天津等多地出现海水倒灌现象。此次事件是由于天文大潮与温带风暴潮叠加导致的,具有异常增水过程强且持续时间长的特点。自然资源部启动了海洋灾害四级应急响应,并派出专家组指导地方核查异常增水情况。这一事件再次凸显了温带风暴潮预警机制的重要性。
温带风暴潮是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海洋现象,其特点是增水过程平缓但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泛。与热带风暴潮相比,温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中纬度沿海地区,虽然增水高度较低,但持续时间更长,影响范围更广。因此,建立科学的预警机制对于预防和减轻温带风暴潮带来的灾害至关重要。
为了减少风暴潮带来的灾害,沿海国家建立了科学的预警系统,通过不同级别的预警信号提醒公众采取预防措施。我国的风暴潮预警信号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不同的风力和持续时间标准:
蓝色预警信号:表示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或者阵风8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黄色预警信号:表示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8级以上,或者阵风10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橙色预警信号:表示12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10级以上,或者阵风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红色预警信号:表示6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12级以上,或者阵风达14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这些预警信号为沿海地区提供了及时的预警信息,使公众能够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近年来,我国在风暴潮预警机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发的新型风暴潮淹没模型框架,通过将海洋动力判据和计算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对风暴潮导致近岸淹没过程的精准模拟。这一创新设计不仅提高了模型的计算稳定性,还简化了计算网格的构建流程。该研究选取了河北沧州与广东深圳两地进行模拟,结果与灾后实地勘察数据高度吻合,为风暴潮预警提供了更准确的科学依据。
从国际视角来看,建立“早期预警系统”的国家数量持续增长,自2015年以来翻了一番,到2023年3月已达101个。这显著改善了非洲及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应对热带气旋带来的灾害影响。同时有三分之二的世界气象组织成员报告称,其预警和警报服务已全面投入运营,超过一半的成员在其预警产品中纳入了灾害、暴露和脆弱性信息。
通过知识共享、技术援助和财政支持,预警系统可以帮助各国增强复原力,提高抵御未来天气相关冲击的能力,特别是对那些信息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莫桑比克作为联合国“全民预警倡议”的重点国家,是因“早期预警系统”而受益的成功案例之一。
温带风暴潮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保障沿海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预测、合理规划和充分准备,可以有效降低风暴潮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