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小学生走进江南水泥厂,学习国际友人救助难民历史
南京小学生走进江南水泥厂,学习国际友人救助难民历史
近日,南京市栖霞区金陵小学六(2)中队的红领巾小队走进江南水泥厂,开展了一场富有教育意义的寻访活动。队员们在参观历史建筑、了解红色故事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那段不平凡岁月里的人性光辉。
江南水泥厂,这座始建于1937年的老工厂,不仅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见证者,更是承载着一段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在这里,德国人卡尔·京特和丹麦人辛德贝格曾救助了无数中国平民,他们的事迹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队员们首先来到江南水泥厂的史料馆。馆内陈列着丰富的历史资料,从工厂筹建初期的文件到南京大屠杀期间的实物证据,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那段艰难岁月的故事。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队员们了解了江南水泥厂如何在民族危难之际,成为三万多难民的“诺亚方舟”。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座两层圆柱状锥顶的小黄楼,它不仅是江南水泥厂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那段救助历史的见证。楼内如今设有档案史料馆,馆内陈列着当年的文件、照片和实物,向人们展示着那段不平凡的岁月。
在参观过程中,队员们被辛德贝格和卡尔·京特的英勇事迹深深打动。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之际,汉斯·昆德博士的长子卡尔·京特被委任为江南水泥厂代办厂长,于日军南京大屠杀前夜从唐山赶到江南厂,与丹麦史密斯公司的辛德贝格等人在厂门、房顶和空中张挂德国、丹麦国旗标记,把厂区变成了维护区。目击日军残杀中国军民的暴行后,他们立即出头把少量难民救济到工厂,设立起具有“外籍”身份的“难民营”,竭尽全力的救济……保护救助了三万多难民。
走出史料馆,队员们来到了昆德旧居。这座充满异国情调的小楼,见证了昆德家族在中国的生活。楼内陈列着昆德博士及其家人的生活用品,仿佛他们刚刚离开一般。在这里,队员们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年代,感受到了那份跨越时空的人性光辉。
江南水泥厂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故事。如今,这里已经转型为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为南京新的文旅地标。园区内设有专门的产品设计制作工作室,从构思、设计、刻模到脱模、成品,水泥文创产品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严格把控,确保精雕细琢出精品。
此次活动不仅让队员们感受到红色历史与工业遗产的魅力,还激发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通过这次活动,队员们表示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