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无植入”创新技术理念助力冠心病介入治疗水平再“升级”
“介入无植入”创新技术理念助力冠心病介入治疗水平再“升级”
随着心血管介入技术的不断进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经成为挽救冠心病患者生命、改善生存质量、提高远期生存率的最主要的治疗手段。纵观PCI介入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到植入金属裸支架(BMS)、药物洗脱支架(DES)都没能解决植入异物、远期再狭窄及血栓等问题。而生物可吸收支架(BRS)和药物涂层球囊(DCB)的诞生,预示“介入无植入”或将成为未来PCI领域主流。
近日,65岁杨阿公(化名)突发胸痛半天,持续不缓解,于是紧急送至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就诊。当快速完善心肌酶谱、心电图等辅助检查后,急诊初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情况十分紧急。心内科骆海舰副主任医师接到急诊手术电话后,迅速赶到现场,与患者及家属简短沟通谈话后,立即通知手术团队火速赶往介入手术室,一键启动胸痛急诊绿色通道,直接将患者送至手术室。
心内科介入团队迅速为患者进行了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回旋支近段存在90%的严重狭窄、中远段完全闭塞,术中导丝顺利通过闭塞病变,在快速评估病变特征情况后,果断采取“介入无植入”方法使闭塞血管恢复畅通,为患者争取到了生的希望,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转危为安,顺利出院。
“介入无植入”作为近年来冠心病治疗的新趋势正在得到众多医生及患者的关注,该技术是以生物可吸收支架、药物球囊与切割球囊等创新医疗器械作为依托,最终实现 “介入无植入,体内不留金属植入物”的目标。
冠状动脉“介入无植入”治疗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 无永久植入物,可避免植入物长期留存体内引发的远期安全性问题;
- 相比于原位血管,植入金属支架后血管耐受狭窄的能力明显下降。无植入治疗摆脱了金属支架对血管的“禁锢”,可恢复血管对生理刺激的自然反应,恢复血管弹性舒张和收缩;
- 无慢性炎症反应的“刺激因子”,有望缩短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
- 不影响可能出现的再次血运重建;不受影像学检查限制(核磁/CT);
- 适用于高出血风险、金属材料过敏等特殊人群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类型,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持续性供氧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心肌坏死。症状包括胸部不适(胸闷、胸痛等),伴有或不伴有呼吸困难、恶心和/或发汗。诊断主要依据症状、心电图和血清学标记物的变化情况。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再灌注治疗等。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药物、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及冠脉旁路移植术。对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包括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及冠脉旁路移植术。
对于急性心梗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从怀疑是急性心梗的那一刻起,医生和患者就要开始与死神赛跑。一旦出现胸闷、胸痛,特别是运动后有加重的情况,一定要引起注意,及时拨打120急送送至医院就诊以排除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等情况。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