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点灯”活动助力非遗传承,刘楠楠详解摆手舞基本步伐
“星星点灯”活动助力非遗传承,刘楠楠详解摆手舞基本步伐
“星星点灯·寻找荆楚艺术导师”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武汉文华学院的刘楠楠老师通过线上课程,向大家详细介绍和示范了土家族摆手舞的基本步伐与技巧。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有着独特的生活气息和动感的生命力。跟随刘老师的指引,一起领略摆手舞的魅力吧!
摆手舞:从祭祀到艺术的千年传承
“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清代诗人彭施铎的这句诗,生动再现了土家族人民祭祀祖先、庆祝丰收时的盛景。土家族摆手舞,这种流传于鄂、湘、渝边区酉水流域的古老舞蹈,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2008年,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摆手舞的动作丰富多样,融合了对动物行为的模仿、生活场景的再现以及农事活动的展现。从磨鹰展翅、跳蛤蟆的生动形象,到打粑粑、梳头的生活化表达,再到播种、插秧的农耕场景,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土家族先民的智慧,传递着对自然的感悟和文化的传承。
刘楠楠:让非遗舞蹈走进现代生活
刘楠楠老师,武汉文华学院舞蹈教师,拥有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硕士学位,深耕民族舞蹈教育与创作近20年。在“星星点灯”活动的课程录制现场,她不仅详细介绍了摆手舞的起源与文化背景,还带领学生演示了摆手舞的元素动作和传统组合,让观众得以系统认知摆手舞的美学特征。
“很多人一听到‘非遗舞蹈’,就会想当然地以为是‘高高在上的艺术’,但其实,土家族摆手舞的动作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既有粗犷、豪气的一面,又蕴藏着幽默感,是一种极其有观众缘的舞蹈艺术。”刘楠楠说。
在刘楠楠看来,摆手舞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韵律和美感。通常以鼓、锣等打击乐器伴奏,节奏沉稳有力、鲜明多变,舞者的动作则与节奏紧密结合,一步一颤,让舞蹈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
从零基础到掌握摆手舞
刘楠楠老师强调,学习摆手舞并不需要深厚的舞蹈功底,关键在于感受舞蹈的韵律和节奏。她建议初学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掌握基本步伐:摆手舞的基本步伐包括单摆、双摆、回旋摆等。这些步伐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独特的韵律感。初学者可以通过反复练习,逐渐掌握步伐的节奏和力度。
理解动作内涵:每个摆手舞动作都有其文化内涵。例如,“磨鹰展翅”模仿雄鹰展翅的英姿,“跳蛤蟆”则再现了蛤蟆跳跃的灵动。理解动作背后的意义,有助于更好地表现舞蹈的神韵。
注重身体协调:摆手舞强调上肢与下肢的协调配合。在练习时,要注意手部动作与脚步的配合,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性。
感受音乐节奏:摆手舞的音乐节奏鲜明,鼓点和锣声交错,形成独特的韵律。初学者可以通过多听多感受,逐渐掌握舞蹈的节奏感。
团队协作:摆手舞往往以群体表演的形式呈现,强调团队的协作和统一。在练习时,要注意与同伴的配合,保持动作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摆手舞的现代意义
在新时代,摆手舞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它不仅展现了土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还传递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协作的精神。正如刘楠楠所说:“摆手舞诞生于民间,创新于舞台,并在新时代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对于青少年而言,学习摆手舞不仅能锻炼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还能培养情感表达和创造力。通过舞蹈,孩子们学会团队合作,增强社交技能,同时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舞蹈训练中的自律和坚持,也塑造了孩子们的毅力和专注力,对她们的个人发展和未来成功至关重要。
“如果你对舞蹈充满热爱,那就勇敢地坚持下去。在追求舞蹈梦想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何种挑战和困难,只要持之以恒,你终将收获成功的喜悦。”刘楠楠老师的这番话,不仅是对青少年的鼓励,也是对所有热爱摆手舞的人们的激励。
“星星点灯·寻找荆楚艺术导师”活动为摆手舞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线上课程,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学习这项古老的艺术。让我们跟随刘楠楠老师的步伐,一起感受摆手舞的魅力,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