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给药途径大盘点
多种给药途径大盘点
药物给药途径是指药物进入人体的不同方式。每种给药途径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对于药物的吸收、生物利用度和实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详细介绍常见的药物给药途径及其特点。
口服给药
口服给药是最常见、最安全、最方便且最经济的给药方式。药物通过胃肠道吸收进入全身循环。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药物由于理化性质的原因,可能在胃肠道中吸收较差,或者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甚至可能被消化酶和胃酸破坏,从而导致药效降低。常见的口服剂型包括片剂、胶囊、颗粒剂、粉剂、悬浮剂和酏剂等。
皮下注射
皮下注射是将药液注入皮下结缔组织,通过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当药物分子尺寸较大,无法在肠道中有效吸收,或者需要比口服途径更好的生物利用度和更快的吸收速率时,可以采用皮下注射。皮下注射具有高生物利用度和快速起效的特点,同时相比静脉注射,疼痛较轻,感染风险也更低。此外,对于需要多次给药的患者,皮下注射提供了更广泛的注射部位选择。适用于皮下注射的药物包括易溶解、无刺激性的药物,以及菌苗、疫苗和细胞等。
皮内注射
皮内注射是将药物浅层注射到表皮和皮下组织之间的真皮中。主要用于以下三种目的:
- 药物过敏试验
- 手术局部麻醉前的准备工作
- 疫苗接种
由于皮肤神经末梢丰富,皮内注射时通常会感到疼痛。常用的注射部位是前臂内侧,因为这里的皮肤较薄,注射后的局部反应易于观察,便于评估反应程度。
皮肤结构层示意图
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静脉血液中,药物不经消化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起效迅速,不受食物等因素影响,可发挥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对于那些不易被胃肠道吸收、对酸碱或消化酶不稳定的药物,或者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通常需要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
特点:
- 起效快速
- 生物利用度高
- 可避开胃肠道的影响
- 可避开肝脏首过效应的影响
- 对于无法口服用药的患者和昏迷患者,可通过静脉输液维持药物有效浓度
瘤内注射
瘤内注射是在图像引导下,使用注射器将药物直接注入肿瘤组织内的治疗方法。药物首先在注射区域扩散,达到较高的初始组织浓度,然后逐渐进入体循环。瘤内注射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优势,可以使用更高剂量,且耐受性更好。此外,药物可以直接进入肿瘤引流淋巴结,该淋巴结是启动和维持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关键枢纽。
瘤内免疫治疗是一种独特的治疗策略,可以更好地了解转移性癌症患者的肿瘤免疫环境。通过瘤内注射促炎性物质,可以增强免疫细胞的作用,将“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提高癌症免疫疗法的反应率,同时降低全身暴露和毒性。瘤内免疫疗法提高了针对肿瘤的免疫力,并改变了目前针对转移性和局部癌症的联合疗法,以延长生存期。
特点:
- 良好的安全性
- 药效快
- 局部应用量少,价格相对较低
瘤内注射与静脉注射比较[1]
鞘内注射
鞘内注射是一种可以绕开血脑屏障,直接将药物输送到脑脊液中的给药途径。通过腰椎穿刺将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药物会在脑脊液中扩散,并迅速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鞘内给药不需要经过血脑屏障,药物可以随脑脊液循环自然到达蛛网膜下腔的各个脑池,并在整个脑室系统中扩散。通过短期反复给药,可以维持一定的有效药物浓度,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颅内感染的方法。但需要综合考虑治疗风险和患者病情。
小脑延髓池内注射
小脑延髓池常用于采集脑脊液和中枢神经系统给药等治疗。近年来,小脑延髓池内注射已被开发用于增强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输送。随着核酸类药物的快速发展,多款药物已获批上市。寡核苷酸和AAV新药在临床前体内药理研究中面临两大挑战:如何有效地将药物递送到靶器官组织,以及如何解决安全性问题。小脑延髓池内注射可以有效地将药物递送到大脑定向的寡核苷酸。
猴脑中小脑延髓池 (CM) 的定位示意图[1]
脑脊液 (CSF) 分析:
- Compound A 药代动力学分析:用于分析脑脊液中Compound A浓度的 LC-MS/MS 分析方法由美迪西分析实验室开发。
- Aβ40/Aβ42 分析:脑脊液中的Aβ40/Aβ42水平由美迪西分析实验室使用ELISA试剂盒进行检测。
多种给药途径比较
经过20年的沉淀积累,我们具备多种动物实验给药途径的专业技能,包括口服、皮下、静脉、及高难度的鞘内注射,小脑延髓池内注射等,可对各类靶点的活性小分子、PROTAC、抗体、ADC、核酸药物、细胞治疗等多种药物提供全面系统的一站式临床前研究。
本文原文来自美迪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