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安娜风再掀加州山火狂潮
圣安娜风再掀加州山火狂潮
近日,美国加州再次遭受大规模山火侵袭,这场灾难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引发了全球对气候变化和灾害应对的关注。截至1月12日,这场山火已造成至少16人死亡,另有13人失踪,烧毁土地约15783公顷,超过1.23万栋建筑被损毁,经济损失预计高达500亿至1500亿美元。
“魔鬼之风”:圣安娜风的致命影响
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之一,是被称为“魔鬼之风”的圣安娜风。圣安娜风是秋冬季节出现在加州南部山谷中的季风,来自内陆荒漠地带,吹向太平洋沿岸,极度干燥,风速极高,易于引发山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默塞德分校的Crystal Kolden指出,虽然圣安娜风导致的火灾在南加州并不新鲜,但这种爆发性的火灾事件以前从未在1月发生,在12月也只发生过一次。
灾情概述:失控的火焰
在洛杉矶郡,帕利塞兹大火(Palisades Fire)和伊顿大火(Eaton Fire)最为严重。帕利塞兹大火过火面积达20438英亩,控制率仅8%,损毁5000余栋建筑,并威胁11471栋建筑物。伊顿大火过火面积13690英亩,控制率为3%,导致5名平民死亡,972栋建筑完全焚毁,39428栋民宅受到威胁。此外,文图拉郡正在应对“肯尼斯大火”(Kenneth Fire),过火面积1000英亩,控制率为35%。
灾因剖析:天灾与人祸的双重作用
这场灾难的发生,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自然因素来看,圣安娜风的强度和持续时间都超乎想象。美国国家气象局表示,这场大风的风速已达到每小时129公里,是自2011年以来最猛烈的一次,形成了“极其严峻的火灾天气条件”。此外,2024年夏季的高温和干旱导致植被异常干燥,为山火提供了充足的燃料。英国斯旺西大学山火研究中心主任斯特凡·德尔指出,引发野火的关键因素是相对湿度低、强风和干旱。温暖的条件会导致相对湿度降低,低湿度加上强风会从已经干燥的植被中“吸走”更多水分,并增加其可燃性。
然而,这场灾难并非单纯的天灾。加州在水资源管理、环保政策和应急措施等方面的弊病,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灾情。例如,洛杉矶当地水资源耗尽,消防栓无水可用,这与加州政府近年来减少向南加州供水的政策有关。此外,洛杉矶市长凯伦·巴斯在山火爆发时身在非洲加纳,消防部门预算被削减,专业消防员的招募受到限制,这些都影响了救灾效率。
气候变化:未来的风险预警
更令人担忧的是,气候变化正在加剧这类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独立气候研究机构“气候总站”的研究报告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南加州的火灾天数显著增加。英国廷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助理马修·琼斯指出,气候变化导致美国西部出现炎热、干燥、易发生火灾的极端天气的风险增加。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成为自1850年有相关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全球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将持续加剧。
未来展望:应对挑战的思考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未来该如何应对?专家建议,首先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消防用水的充足供应。其次,应重新审视现有的环保政策,平衡环境保护与灾害预防的关系。此外,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加强社区层面的应急准备也至关重要。正如华裔气象专家马锡强所言,地方政府需要加强预警系统的宣传力度,帮助民众建立防灾意识。社区也可以通过教育活动提升居民对极端天气的应对能力。
这场灾难再次提醒我们,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正在日益显现,极端天气事件可能成为新常态。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有效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是全球各国都需要面对的挑战。加州的这场山火,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