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证实:肺癌活检致转移风险仅为万分之一
研究证实:肺癌活检致转移风险仅为万分之一
“医生,我担心活检会加速肿瘤转移,不做不行吗?”这是许多肺癌患者在面对诊断时常常提出的疑问。事实上,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但科学证据却给出了令人安心的答案。
活检真的会加速转移吗?
活检,即通过穿刺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肺癌的“金标准”。然而,不少患者和家属担心,穿刺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肿瘤细胞脱落并转移。这种担忧并非毫无根据,但其实际风险却远低于人们的想象。
研究表明,穿刺确实可能引起细胞脱落,但产生不良后果的概率极低。从已有文献来看,穿刺引起肿瘤扩散的概率只有万分之一左右。即使进入血液循环的转移癌细胞,也只有不到万分之一能最终成功在新的部位生长。
为什么风险如此之低?
研究发现,脱落下来的癌细胞基本活不了,一般几天之内就死了。癌细胞并不是超人,并不是落在哪儿就在哪儿长,而是需要合适的环境。如果肿瘤细胞因为穿刺而突然地离开了自己的环境,掉到完全不同的地方,就像一个人毫无准备,就突然被丢到了深山老林或者偏远国度,啥都不认识,语言也不通,那肯定很难活下去,更别说生长繁殖了。
专家怎么说?
医生建议,如果医生建议你进行穿刺活检,不要过于担心。了解清楚风险与益处,放心地接受检查,这将有助于你更好地面对挑战,早日康复。
其他常见误区
除了对活检的担忧,肺癌诊断中还存在其他一些常见误区:
误区一:普通常规体检=癌症筛查
普通体检一般是在身体没有出现症状的情况下做常规检查,侧重点是体格检查,如血压、血脂、血糖等,主要是检查一些常见的慢性病、急性病以及传染病。普通健康体检范围并不能完全涵盖肿瘤筛查的范围,侧重点也不一样,因此两者不能相提并论。癌症筛查,除了早期发现存在于身体内部的肿瘤外,还会分析受检者以后患肿瘤的因素,对受检者进行健康教育和不良生活方式干预。误区二:没有任何症状就不需要早筛
很多人认为自己身体很健康,不需要进行癌症筛查,费钱又费时间,这也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因为很多肿瘤在早期并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而一旦出现症状再去就诊可能已发展到疾病晚期,错失治疗的关键时机。早筛可以通过特定的检查方法,帮助我们早期发现潜在问题并早期干预。所以,身体没有明显症状,我们也应该定期进行肿瘤早筛,早发现、早治疗,以确保身体健康。误区三:癌症筛查项目越多、越贵越好
部分人认为既然要做癌症筛查,那么就要做得彻底,甚至觉得检查项目越多、越贵就越精准,如基因检测、PET-CT等。其实癌症筛查也讲究“度”,有些癌症筛查项目可能会损伤身体健康,所以,癌症筛查要讲究个体化,需要肿瘤专业医生根据受检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家族病史等进行综合评估权衡,然后制定个性化的检查项目,以达到最佳筛查效果。误区四:癌症筛查就是看肿瘤标志物
对于肿瘤标志物的检查结果,我们往往会在认知上走向两个极端:①肿瘤标志物升高,就认为有癌症;②肿瘤标志物正常,就认为没有癌症。
但其实,相同的肿瘤可能有很多种标志物,不同的肿瘤也可以“共享”同一个标志物,还有一部分肿瘤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可检测的标志物。因此,肿瘤标志物数值高低不能单纯作为肿瘤诊断的标准,也不能作为肿瘤早期筛查的唯一手段。其实肿瘤标志物与癌症并非一一对应关系,因为肿瘤标志物存在敏感度、特异度的缺陷,因此会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实际上,肿瘤标志物更主要地应用于中晚期癌症的治疗效果和术后观察。单纯依靠肿瘤标志物数值,不能准确判断早期癌症是否存在、病情的恶化及恢复情况。误区五:癌症筛查是中老年群体的专利
很多肿瘤的发病不断年轻化,因此肿瘤筛查不只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乳腺癌、宫颈癌患者越来越年轻化,肺癌、消化道肿瘤年轻人也逐渐增多。因此,年轻人同样有必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合理筛查。误区六:肿瘤筛查越早越好
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疾病风险。除特定职业人群外,对于普通风险的人群来说,不同的肿瘤筛查,有不同的适宜筛查年龄。因此,最好在肿瘤专业医生指导和帮助下选择最需要的检查项目。
真实案例分享
一位肺癌晚期患者的治疗经历或许能给我们更多信心。患者在确诊后,通过CT、PET-CT和穿刺病理检查明确了病情。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了基因检测和免疫组化,最终找到了合适的靶向药物。经过治疗,患者病情已经稳定,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改善。
结语
面对肺癌,科学认知是战胜恐惧的第一步。活检等诊断手段虽然存在极小的风险,但其带来的诊断价值远大于潜在风险。及时、准确的诊断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如果怀疑自己或家人患有肺癌,请尽快就医,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完成相关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