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剂量螺旋CT成肺癌筛查“金标准”,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查
低剂量螺旋CT成肺癌筛查“金标准”,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查
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类型。据统计,2022年我国肺癌新发病例约106.06万人,新增肺癌死亡病例约73.33万人。然而,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将大大提升。低剂量螺旋CT作为目前最有效的肺癌筛查手段,具有高分辨率和低辐射的特点,能够精准检测肺部结节和早期肺癌。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癌症防治工作,低剂量螺旋CT筛查已被广泛应用于肺癌的早期筛查。
低剂量螺旋CT:肺癌筛查的“金标准”
低剂量螺旋CT是肺癌筛查的重要工具,与传统CT相比,它具有以下优势:
高分辨率:能够清晰显示肺部结构,提高病变检出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低辐射剂量:仅需传统CT约1/5至1/10的辐射量,大大降低了检查对身体的影响。据专家介绍,低剂量螺旋CT的辐射剂量在安全范围内,甚至低于高空飞行所受辐射。
精准检测小病灶:结合AI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可以发现直径小于2毫米的微小病灶,有助于及早发现潜在病变。
C-Lung-RADS:中国人群的肺结节风险分级系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为民教授团队在Nature Medicine上发表的研究成果,创新性研发了基于数据驱动的中国肺结节报告和数据系统(C-Lung-RADS)。该系统通过多阶段评估实现肺结节的精准分级:
- 第一阶段(Phase 1):自动检出肺结节,根据密度和大小进行初步风险分级。
- 第二阶段(Phase 2):融合影像、临床等信息,精确诊断高危肺结节。
- 第三阶段(Phase 2+):纳入随访结果,建立多模态融合模型,诊断极高危肺结节。
该系统在大规模肺癌筛查中表现出色,尤其适合中国人群。研究显示,C-Lung-RADS在内部测试集和独立验证集中均表现出较高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优于现有的Lung-RADS标准。
谁需要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以下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筛查:
- 年龄≥40岁且具有以下任一危险因素者:
- 吸烟史(每天1包烟,持续20年以上)
- 有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如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
- 合并慢阻肺、弥漫性肺纤维化或既往有肺结节病史
- 既往罹患恶性肿瘤或有肺癌家族史
- 长期接触厨房油烟者
筛查后的注意事项
定期复查:首次筛查发现肺结节后,应根据医生建议定期复查。例如,对于小于6mm的结节,可每年复查一次;6-8mm的结节,建议3个月后复查。
多维度评估:综合考虑影像学特征、生物学标志物和临床症状,进行科学评估。
专业咨询:发现肺结节后应及时咨询专业医生,避免过度焦虑。大多数肺结节都是良性的,不必过分担忧。
健康生活方式:无论筛查结果如何,都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适量运动、健康饮食等。
低剂量螺旋CT作为肺癌筛查的“金标准”,在社区筛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定期筛查,可以及早发现肺部异常,提高肺癌的治愈率。建议高危人群积极参与社区筛查项目,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