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里的商朝秘密,你知道多少?
甲骨文里的商朝秘密,你知道多少?
甲骨文,这种源自中国商朝晚期的文字,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之上,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的出现,揭开了中华文化历史的新篇。甲骨文不仅是商朝晚期的文字之光,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也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文化自信的根基。
甲骨文的起源与特点
甲骨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左右,商朝晚期的中国。这种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占卜和记录的重视。作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已知的最早成体系文字,甲骨文标志着汉字从原始符号向成熟书写体系的转变。
甲骨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体系,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 符号化:甲骨文中的文字大多以象形、指事、会意等符号形式出现,这些符号往往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能够直观地表达事物的形态和特征。
- 图画性:甲骨文的文字往往具有图画性的特点,即通过描绘事物的形态和特征来表达其含义。这种图画性的文字不仅具有直观性,而且能够生动地反映当时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 简洁性:甲骨文中的文字往往非常简洁,用最少的笔画表达出最丰富的含义。这种简洁性使得甲骨文在书写和记录方面具有很高的效率。
- 规范性:虽然甲骨文的书写风格各异,但整体上仍然具有一定的规范性。这种规范性体现在文字的结构、笔画和书写顺序等方面,使得甲骨文成为了一种具有统一标准的文字体系。
甲骨文反映的商朝社会生活
甲骨文记录了商朝的占卜、祭祀、战争等重要活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商朝社会生活的窗口。通过解读甲骨文,可以揭示商朝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秘密。
商朝人喜占卜,祭祀卜之,送礼亦卜之。一次,商王武丁用甲骨卜出十日内有灾祸发生,果不其然,几日后,商王朝东部与西部边邑受外敌侵犯。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商人在甲骨文中将这座帝都称为大邑商。商灭亡后,殷商文明伴随着大邑商的大型建筑群、甲骨刻辞、青铜器、玉器等,一同深埋于地下。
1899年,清朝学者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文,神秘的殷商王朝揭示而出。出土的约16万片甲骨文材料,记载了殷商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等。今年2月,河南安阳洹河畔的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推出“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用110余片甲骨鲜活、立体地呈现了一位神秘的商朝“王子”。
1991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殷墟花园庄东地窖藏进行考古发掘,出土龟甲与兽骨1583版,其中689版契刻2250余条商王武丁时期的占卜记录。商朝“王子”就是这些占卜记录的问卜者,被尊称为“子”。“子”与商王武丁、妇好夫妇二人关系极为密切,拥有号令商王朝其他诸子及诸侯大臣的至尊权威。上述特展策展人、安阳市文物局文化遗产与文物保护及考古研究专员于成龙称,根据占卜的具体内容,“子”可能是商王武丁与妇好之子,即古代典籍中的“孝己”,也是商代甲骨文中的“小王”。
3000多年前,生活在殷墟的商人,爱占卜、重祭祀、懂礼节。“子”向其父母商王武丁和妇好贡献礼品前,也都要卜问一番,送什么合适。于成龙告诉记者,“子”在占卜活动中袭用的一系列礼俗,整体与商王相同,同时也在某些细节保留自身的独特风格。如田猎前,商王和“子”都要进行占卜、祭祀,排兵布阵等。
环视殷墟博物馆新馆三楼的“甲骨特展”厅,一部“王子日记”呈于眼前,身为商王武丁之子,“子”亲自主持祭祀,关注农业生产,率军出征,组织田猎。进入“大学”后,“子”研习“射”“御”“舞”“乐”等当时贵族子弟必备的技艺与礼仪规范,用心不倦。透过一条条卜辞,发现这位深得父母喜爱的“子”遇事必占卜。
“占卜记录勾画出一位身份显贵、文武兼修、兴趣广泛的‘王子’形象,清晰生动。”殷墟博物馆新馆讲解员刘梦珂举例称,有一天“子”生病了,他便占卜是否去上学,可见当时学校已经有了严格的规章制度,“王子”也不能无故旷课,“这条卜辞就像一张三千多年前的‘请假条’”。
“让我感触最深的一条卜辞是,商王武丁去看‘王子’在学校学习舞蹈,就类似今天小孩子第一次在幼儿园表演舞蹈,父母来看他。”于成龙说,商王武丁在位59年,征战无数,是一位铁血君王,“通过商王去看‘王子’学习舞蹈,我们能看出他的铁血柔肠”。
作为策展人,于成龙亦希望透过甲骨上饱含沧桑的历史字符和一位“王子”的故事,呈现商代帝王家庭里的“和合”,以及中国古代礼制文明的独特风格。
甲骨文的现代研究与保护
甲骨文的现代研究与保护随着科技的发展,甲骨文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甲骨文的解读和传播更加便捷。在陈列殷墟甲骨的殷墟博物馆新馆等场所,甲骨文文化的创新融合无处不在。在馆内一隅,名为甲骨文咖啡的茶水吧,让匆匆的参观者为之侧目,咖啡杯里漂浮的甲骨文字符,亦伴随着咖啡被一饮而尽。
在“甲骨特展”厅C位集中展出的16片实体甲骨前,喝过甲骨文咖啡的巴基斯坦留学生明哈斯,开始翻看着甲骨前方的数字屏幕,并选择一块实物对应的虚拟甲骨点了进去,甲骨上的文字清晰呈现在屏幕里。明哈斯说,一些简单的甲骨文,可以从字形上推断出其含义,但识别起来却很难。
殷墟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赵清荣介绍称,多方共创的数字互动展示,通过微痕增强、字形匹配AI算法、烛光释字等让甲骨文信息“看得清”、甲骨文字“查得到”、甲骨文数字资源“用起来”,“未来这里将会成为甲骨文数字化成果展示的最大数据库”。
甲骨文的破译目前严重依赖于专家的手工解析,涉及大量跨学科的知识,因而破译进度缓慢且难度较大。华中科技大学白翔教授团队与华南理工金连文教授、安阳师范学院刘永革教授团队合作,从图像生成的视角出发,提出并构建了甲骨文破译模型Oracle Bone Script Decipher(OBSD)。该模型利用扩散模型模拟汉字演变过程,将甲骨文文字图像转化为现代汉字图像,通过产生未破译甲骨文的现代汉字来反推其含义,从而辅助破译甲骨文。大量实验表明,OBSD能够为尚未破译的甲骨文提供字形或者图像上的线索,促进了甲骨文的破译工作。ACL是计算语言学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顶级国际学术会议,由国际计算语言学协会于1963年创办,目前已有62年的历史。该论文是历史上第三篇以国内单位为第一单位获得最佳论文奖的论文。
甲骨文的文化价值与传承
甲骨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字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商朝晚期的文字之光,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也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文化自信的根基。
甲骨文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由于年代久远,不少甲骨已经风化破损或散落民间。近年来,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加大了对甲骨文的保护力度,通过数字化存档、文物修复和公众教育等方式,努力将这一文化瑰宝传承下去。
甲骨文的现代研究与保护随着科技的发展,甲骨文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甲骨文的解读和传播更加便捷。在陈列殷墟甲骨的殷墟博物馆新馆等场所,甲骨文文化的创新融合无处不在。在馆内一隅,名为甲骨文咖啡的茶水吧,让匆匆的参观者为之侧目,咖啡杯里漂浮的甲骨文字符,亦伴随着咖啡被一饮而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