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消防安全:定期检查、用电防范与应急逃生全攻略
社区消防安全:定期检查、用电防范与应急逃生全攻略
社区消防安全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各地社区火灾事故时有发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如何做好社区消防安全工作,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成为社区管理的重要课题。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住宅小区的住户数量不断增加。但在你咬牙投入毕生积蓄购买房屋时,是否关注过社区的防火安全?许多社区往往只关注眼前看得见的花费,却忽视了看不见的“危险”。今年5月26日深夜,新竹市东区豪宅社区“晴空汇”发生的一场大火,夺走了两名消防员的生命,一夜之间,千万豪宅变成了一片漆黑、布满焦油的“恶灵古堡”。这一事件让人们意识到,外表的高级并不能代表居住的安全。事故过程中暴露出火警未响、排烟系统失灵、浓烟扩散导致逃生困难等问题。那么,社区应该如何做才能确保安全,降低失火风险?社区平时又该注意哪些事情,帮助住户建立哪些观念,才能降低事故时的伤亡?
每年一次消防检查与定期公共安全检查是最基本的防范
根据内政部通过的《消防安全设备检修及申报办法》规定,场所管理权人至少每1年需进行检修。其中,集合住宅属于乙类场所,申报时间是每年9月前向各市县消防局申报。如果未在规定期限内办理检修申报,将对场域管理权人处以新台币5万元以下的罚款。具体详情可参考消防署说明(消防机关受理消防安全设备检修申报及复查注意事项)。
消防检查项目主要包括:
- 灭火器设备
- 室栓系统设备
- 火警系统设备
- 泡沫系统设备
- 洒水系统设备
- 广播系统设备
- 避难系统设备
- 标示系统设备
- 照明系统设备
此外,根据建筑法第77条第3项规定,“集合住宅”属于供公共使用的建筑物,该建筑物的所有权人、使用人应就其建筑物防火避难设施及设备安全标准检查,委托中央主管建筑机关(内政部)认可的专业机构或专业检查人办理检查签证(可通过全国建筑管理入口网查询合规的厂商),并将检查签证结果向各市县都发局申报。这就是所谓的“建筑物公共安全检查签证及申报制度”。社区住宅的检查频率为每2-3年一次,申报时间为每年1-3月。如果不确定自身社区属于哪种类别、何时申报,可通过“建筑物防火避难设施及设备安全标准检查申报期间及施行日期”查询应于何时完成申报。
上述检查项目可以帮助社区按照政府规范,避开常见的防火误区,如防火门的开关设置、公共空间装潢使用的材质是否防火、逃生指示是否明确、公共空间是否堆放杂物影响逃生等,并确认各项防火设施能正常运作,诸如烟雾侦测系统是否可正常动作、警报系统是否正常、自动洒水器是否可正常运作等。
火灾发生原因第一名:电器走火,预防技巧一次看
根据台北市政府消防局建筑物火灾统计,截至113年已发生395件火灾,火灾发生原因前3名依次为电气因素、烟蒂、纵火。统计显示,55%的火灾发生在15时-21时,这是民众常用火用电的时段。建议用电安全谨记以下原则:“用点不超负载”、“电线不捆绑折损”、“插头不潮湿污损”、“电源插座不长插”、“电器旁不放物品”。
关于用电不超过负载,一般家中用电一个回路的承受电流上限为20安培,用功率(P)=电流(I)×电压(V)的公式换算,台湾市电电压110V,故一个回路可承受上限大约是2,200W。为了安全并方便记忆,这里我们取2,000W。住户可以记住一个大原则,只要有加热、制冷或除湿功能的家电,基本上都是大功率的家电。例如电热水器、冰箱、除湿机等,在使用前务必注意上面的功率标示,不可超过承载上限。否则幸运的话就是无熔丝开关跳开、家中跳电,不幸的话就是导线发热熔毁绝缘层直接烧起来。
另外,不少住户家中都会使用延长线,使用前也要多注意延长线本身可承载电流上限,切忌使用无相关标示的延长线,以免不慎超过使用上限引发走火。部分标示15安培的延长线,依照稍早公式换算,它的功率上限就只有1,650W。这个瓦数,部分吹风机或是电卷棒都可能已逼近甚至超过这个上限,应避免在这些延线线上使用大功率的电器产品。
另外,如果是超过20年以上的老房子,建议除了请室内设计师翻新房屋外,也可以请专业的水电重新拉线、配置电箱。避免因为电线绝缘层材质老化影响使用安全。同时,早年法规不如现在完善,这样做也可以避免早期不当施工方式产生的隐患,如压接螺丝未旋紧、电线连接时缠绕圈数不够、或是配线不够粗等。
社区火灾逃生:在灾害发生前就要建立完整的告警与紧急逃生机制
如果尚未起火但在居住空间闻到焦味时该怎么办?第一步,可以先关闭家中电箱的总电源。第二步联系社区物业管理者,并请专业厂商或消防人员查找原因。必要时社区管理者可以使用广播系统做紧急广播告知情况。台湾智慧建筑协会也建议,如果社区有使用App,也可以通过App进行紧急推送,让住户能在第一时间掌握状况,避免延误逃生。
美国消防协会统计显示,如果没有安装火灾警报器或火灾警报器未启动,火灾死亡率为1.23%。但如果有安装火灾警报器并及时逃生,死亡率则有效降低至0.57%。前后死亡率相差超过2倍。社区除了配合消防检查,让烟雾侦测以及警报保持正常运作之外,也要多注意建立紧急的联系渠道与清点名单,才能在意外发生第一时间确认受困人数。
同时,根据统计,在火场因吸入烟雾死亡的人占火灾伤亡的一半以上。大火所造成的大多数患者都是呛伤居多,尤其火灾现场浓烟造成的死伤,因为浓烟的高热气会直接造成呼吸道的烧灼伤,或是因为有毒气体造成人意识昏迷。以这次的晴空汇社区为例,两名英勇殉职的消防员就是因为氧气瓶耗尽,脱下面罩后,吸入大量含有焦油与戴奥辛的有毒气体、最终一氧化碳中毒死亡。所以在防火观念上一直都有个说法,就是“小火快跑、大烟关门”。因为烟跑得比人快,而且只要吸入一氧化碳达1.3%,就有可能让人陷入昏迷,最终命丧火海。
此外,针对浓烟,消防署前组长提到:“很多火场都一再证明,空调系统是火灾烟热蔓延的路径,会加速烟的流动,所以火灾应变需要关闭空调及通风。”同时,社区排烟系统若未自行启动,管理者可手动开启,避免烟雾在室内空间蔓延,阻断住户的生路。新竹晴空汇案例中,排烟系统并未正常运作就成为重点检讨的项目。经调查判断,排烟系统应是输送电力的回路遭到烧毁导致断电无法运作。此次经验也被政府列为日后法规调整的重点评估项目,社区管理者可多加注意。
而当住户关门后被困在特定房间时,社区是否有紧急联系的渠道帮助住户求救就非常重要了。过去社区多会安装室内对讲机,虽然联系方便,但有定点使用的限制。在火场逃生时,如果住户受困地点远离对讲机,对讲机就难以发挥作用。以晴空汇社区的案例来说,火警发生时间在晚间11点,却直到隔日下午1点才成功让所有住户脱困。中间原因除了高层建筑一开始云梯无法抵达影响救援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社区第一时间无法确认受困人数,导致搜救进度的延误。
如果社区导入云端对讲机,住户通过手机的对讲App就能即时联系管理室。这时候管理者就可以快速地逐户确认状况,帮助确认受困者的数量与位置,加快搜救的进行。
电梯逃生的注意事项
许多社区为了防止陌生人随意进出,都设有电梯控制(梯控)系统。但火灾发生时,因断电乘坐电梯逃生的人员容易被困在电梯厢内。一般电梯不具备防高温性能,当遇到高温时,电梯厢容易失控甚至变形卡住。平时保障安全的门禁,在火警发生时,此时就成为了人们逃生的重大障碍。因此,社区在安装梯控时,必须考虑到可能的突发意外,理想状态下,电梯要能够在火灾当下解除相关的梯控限制,确保住户可以就近逃生。而社区如果有紧急升降梯,应有较高的防火要求,可用作逃生,但其主要用途是在建筑物发生火灾时供消防人员进行灭火与救援使用。
如果住户在火灾发生时正好在电梯内,此次晴空汇的受困住户是自己扳开电梯门、逃出生天。但专家建议,电梯如果卡在半途未停留在对应楼层,贸然自行开门其实是很危险的,可能有坠楼风险。此次住户虽幸运逃出,但建议如果遇到类似状况,应先停留在原地尝试通过紧急呼叫按钮呼救。或者如果社区有云端对讲机,可通过对讲机尝试呼救。
社区平时做好防火规划,才能避免憾事发生
其实说了这么多,社区要避免憾事的发生,关键在于平时的防灾措施与规划。毕竟火灾发生当下,场面混乱。就算有做足准备都不能保证人员均安,更何况在毫无准备的状态下面对突发灾害,那该有多可怕?从法律规范的基本消防安全检查到建筑安全检查开始,不要抱持应付心态了事,而是落实每项检查、确认不足予以改善。并在此之外,平时多加宣导正确的用电观念防火意识、建立良好的紧急联系渠道,才能让社区长住久安。
社区逃生门与逃生梯空间的规划
根据规定,防火门性能规范(建筑技术规则第76条)防火门以平时之开启状态,分为常时关闭式、常时开放式2种,可自由选用,但常时开放式需具备有烟感应或其他于火灾时可自动关闭门扇之连动装置,监控管理确保建筑中的防火门在任何时候处于应用的正常状态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