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老图”里的文人生活:从北宋到清代的雅致晚年
“五老图”里的文人生活:从北宋到清代的雅致晚年
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晚年生活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理想状态。他们追求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精神上的自由与满足。琴、棋、书、画作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现了他们的艺术才华,更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因为官场的失利,还是由于个人喜爱,文人雅士的晚年大多追求潇洒的隐居生活。琴中有情韵,棋中有天地,书中有乾坤,画中有诗意。文人雅士以琴、棋、书、画作为媒介,抒发灵性,邀请三两好友共同游玩、赏画品诗,这样悠闲自得的慢生活,是古人一直的追求和向往。历代画家对于此等情景作画无数,其中以“五老”为主题的画作传达出人们对幸福生活向往,十分耐人寻味。
“睢阳五老”闲云野鹤的晚年生活
北宋宋仁宗年间(1022—1063年),杜衍、王涣、毕世长、朱贯、冯平五位朝廷官员退休后十分向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在一次来到睢阳(今河南商丘)时,被当地繁荣昌盛的社会环境与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所深深吸引。于是,这五位年龄加起来足有四百余岁的“退休老人”选择留在了睢阳,他们在这里抚琴赏乐、品诗赏画,安享晚年,好不自在。
宋仁宗至和(1054—1056年)年间,睢阳当地一位出色画家见到五位老人后大受震撼,不仅震撼于他们的长寿,对于他们闲云野鹤,潇洒世间的精神状态也感到敬佩与钦服。因此,这名丹青高手为这五位老人各画了一幅全身的人物肖像画卷——《睢阳五老图》,“五老相会”的故事也因此成为一段佳话并流传至今。
《睢阳五老图》五位老人中,年龄最小的是丞相杜衍,但也已有八十岁,其他四人中,礼部侍郎王涣九十岁,兵部郎中朱贯八十八岁,驾部郎中冯平八十七岁,而年龄最大的是司农卿毕世长,当时已经九十四岁。在宋代,这样高寿的年纪实属罕见。虽然五位老人已年至耄耋,但该画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五位老人独属于宋朝高级文职官员雍容高贵的精神面貌刻画了出来。细看之,此画作中“五老”虽然均为独立的立像,但他们慈祥的面容与淡然的气质依旧呼之欲出。冯平额头宽广,双手拱立作倾听之状,尽显安详清和之态;朱贯端庄严肃,沉稳中流露出练达机警,似在沉吟若有所思;毕世长面貌较为消瘦,棱角分明,淡淡的眉毛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其最为年长,老态中却也依稀显露出孩童般的顽皮;王涣沉稳凝重,双手端局如有所待;杜衍在“五老”形象中最为放松,展露出慈祥幽默的面容。年龄没有羁绊他们的脚步,抚琴赏乐、品诗赏画的娱乐活动陶冶着他们的情操,与友人相聚于风景优美的睢阳,与睢阳结下不解之缘。在这里,他们散去了烦恼忧愁,逍遥自在,这或许也就是“五老”长寿的秘诀。
虽然这幅画的作者已经无从考究,但他精湛的画功还是经由历史的长河,向我们展现出画中所承载的沉厚的中华历史文化,其弘扬的中华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吸引了历代文人雅士。北宋的苏轼、苏辙、黄庭坚、欧阳修、范仲淹等十八人均曾在画上作诗题跋,至清末,上百位名人曾为之题赞,都表达了人们对尊老敬贤、逍遥长寿的钦佩与追崇。
尽管这幅画作已历经千年,但人物形象的刻画依旧栩栩如生。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出,经过唐代与五代十国绘画技艺的发展,宋代在继承前代雄浑奔放、以形写神的人物画风格的前提下,融合了舒缓、平和的绘画特点。该画中的衣纹、人物面貌等细节的刻画更具艺术感染力,适当夸张的笔触将“五老”的精神面貌烘托了出来,还原了宋朝时期人们晚年的惬意生活,不愧是人物肖像画的传世之作。
晚年生活——棋
相较于《睢阳五老图》,明代著名人物画画家陈洪绶所作《华山五老图》对古代文人雅士晚年生活的描画则更加具体。《华山五老图》中画有一石案,石案两侧有两位老者正在下棋,一人表情严肃,手拿棋子正准备落子,另一人扭头看向一方;一年迈的老者缓缓走向棋局,站立于石案一侧,似在与下棋者交谈。细看两位交谈老者的面部表情,会发现两人谈论的同时似还带着些“老顽童”的顽皮神态。还有两位老者手拿拄杖相对而坐,似在聆听二人的趣谈。整幅画面构图丰富,周围环境以及人物的色彩与线条提炼得十分简洁古雅。陈洪绶用细劲清圆的线条将几位老者的面容描绘得生动传神,安静的画面向观者传达出了五位老者晚年生活下棋时的高雅情景,十分有趣。
陈洪绶以夸张、概括的手法对《华山五老图》中“五老”的外在形态与内在性格进行刻画,将画中“五老”晚年生活的可爱趣事描述得淋漓尽致,令人有如身临其境之感。画作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与艺术的感染力。
晚年生活——书
同样,以“五老”为主题,展现老年人晚年生活状态的画作还有清代画家汪圻所画《五老图》。画作构图精巧,布景细致,人物的绘画笔触秀丽工整,令人赞叹。《五老图》中五位老人在庭院高大耸立的树下,摆放几案、杌子(古代小凳子),甚至有书架立于庭院之中,可见当时“五老”在此品诗活动的频繁。画中除了“五老”外,还有侍从在旁服侍。几案周围坐有四位老者,一人手执经卷细细品读,旁边两人似在沉吟,似在交谈,还有一人在与孩童交代着什么。几案旁边的书柜中摆满了书籍,充斥着浓浓的书香之气。一位侍从正在寻找着“五老”所要书籍,其身后一位老者似觉天气微凉,起身正穿着衣物。
汪圻将《五老图》中“五老”或坐或立的神态刻画得传神生动。书,是古代文人雅士晚年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这些文人墨客将书籍融入晚年生活中,培养并保持了自己晚年积极进取、从容恬淡的生活态度。画中“五老”以翰墨书香养浩然正气,正是古代文人雅士孜孜以求的。
晚年生活——画
提到有关古代老者的绘画,就不得不说清代著名画家黄慎。黄慎是“扬州八怪”之一,最初拜师上官周,学习人物山水的绘画,后改粗笔描画,笔意纵横,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黄慎擅长画人物、山水、花鸟,其中人物画成就最大,画作取材广泛。在黄慎诸多取材中,“老者”的形象几乎贯穿了他人生中的各个创作阶段。此幅《五老图》就是黄慎三十六岁时所绘作品,从中也可窥见古代文人雅士的晚年生活。《五老图》中五位老人晚年围在一起手捧一幅长卷画作共同欣赏,他们神态各异,或双手搭肩共同欣赏画作,或相对而立交谈甚欢,或背手而站静静欣赏。画中五位老人人物描画的线条工劲流畅,空间安排妥当,寥寥数笔,就将五位老人观画时的愉悦、顽皮形态展露无遗。
相较于前几幅“五老图”,黄慎的《五老图》中老人的描画更加细致与真实,人物手部、脸部用笔细致,更凸显出人物晚年皮肤的质感,胡须眉毛更加浓密花白,神态各异的表情展现老人不同的内心世界。且画中几位老人多为侧身与背身站立,表现出老人突出的后背,描画“五老”年老之态。衣纹的描绘却十分洒脱、飘逸,流露出“五老”晚年生活的俊逸潇洒。
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老年生活文化气息十分浓郁,与友人的相聚更是称得上是雅事。“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山,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莫大于是。”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中提到了古代文人雅士生活追求的状态。古人敬畏自然,喜欢将自己置身其中,遵循天性。文人雅士在经历了多年的官宦生活后,晚年对自然,对富有文化的慢生活十分喜爱。晚年闲暇时游历山水,与友人知音赏诗作画,以积极进取的心态从容舒心地生活。文人雅士们将中华千年文化与生活融为一体,《五老图》将此展现了出来,形成了独具东方韵味的生活美学。
本文原文来自书艺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