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并发症治疗迎来新突破:三种新疗法带来新希望
糖尿病并发症治疗迎来新突破:三种新疗法带来新希望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这些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医学研究在糖尿病并发症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复方丹参滴丸、SGLT-2抑制剂和多功能水凝胶等新疗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视网膜病变的新选择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会发展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前期,眼底可表现为微血管瘤、硬性渗出、棉絮斑等,随疾病进展,微血管损伤可能进一步导致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玻璃体积血,甚至视网膜脱离。值得注意的是,DR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早期可能没有症状。然而,如果不及时治疗,一旦出现症状,病情往往已经进展到中晚期,最终可能导致严重的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因此对于DR的早诊早治至关重要。
目前对于轻中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治疗措施主要为改善危险因素,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定期随访观察,疗效并不佳。重度NPDR和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黄斑水肿,选择给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激光光凝或者手术等。抗VEGF、激光光凝或手术等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价格昂贵,副作用明显且患者依从性差。此外一旦发展为PDR,病变一般不可逆转。因此,对于轻中度NPDR患者应尽早进行药物干预,延缓NPDR向PDR的进展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一些中药已被证明可以通过补气滋阴,清热养津液,活血化瘀来有效治疗DR。复方丹参滴丸作为活血化瘀类代表药物,在2021年获批NPDR适应症,用于2型糖尿病引起的I期、II期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复方丹参滴丸君药为丹参,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粘度、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及改善微循环作用;臣药为三七,具有抗炎、双向调节血液凝聚性、促进血栓溶解、活血而不出血的作用;佐使药为冰片,具有速效、镇痛、促进君臣药进入血清和血脑屏障的作用,是第一个具有国际循证医学证据治疗DR的中成药。
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复方丹参滴丸治疗DR具有多途径、多靶点作用的特点,可通过影响细胞代谢、抗炎、免疫调节等途径发挥对DR的治疗作用。此外,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复方丹参滴丸可以延缓DR患者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临床注册III期结果显示,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气滞血瘀证)患者,服用复方丹参滴丸,经过24周的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眼底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眼底改善综合评价总有效率和中医证候总体改善优于安慰剂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安慰剂组,风险可控,安全性良好。临床研究以及荟萃分析结果同样显示,对于DR患者,复方丹参滴丸与羟苯磺酸钙或者眼科局部治疗联合使用,效果均优于单一治疗。
SGLT-2抑制剂:肾病治疗的新突破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大约有25%的糖尿病患者会受到影响。它已成为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在糖尿病肾病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台湾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发现,SGLT-2抑制剂在防止急性肾病(AKD)进展为慢性肾病(CKD)方面具有显著作用,能有效延缓肾功能下降并降低心血管并发症风险。研究还显示,GLP-1受体激动剂与SGLT-2抑制剂联合使用,不仅能有效控制血糖,还能通过降低体重、血压及炎症等多重机制,保护心脏与肾脏,为糖尿病合并急性肾病患者提供潜在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多功能水凝胶:糖尿病足治疗的新希望
糖尿病足溃疡(DFU)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据统计,全球约有34%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糖尿病足溃疡。传统治疗方法在应对糖尿病伤口时存在诸多局限,因此,开发新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
近期,一项发表于《转化医学杂志》(J Transl Med)的研究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研究人员针对糖尿病伤口愈合难题,研发出一种载有双硫仑(DSF)的纳米囊泡水凝胶(DSF-NPs@SA),为糖尿病伤口治疗开辟了新路径。在研究中,研究人员从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SCs)中分离出细胞外囊泡(EVs),并通过复杂工艺将DSF负载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颗粒上,形成DSF-NPs,最后与海藻酸钠水凝胶组合。为确保材料性能,运用了多种前沿技术进行表征。例如,Western blot分析用于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测定粒径分布,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微观形态等。结果显示,DSF-NPs@SA具备良好的药物负载和释放性能,且能维持水凝胶的结构完整性。
细胞层面的实验揭示了DSF-NPs@SA的作用机制。在高糖环境下,DSF-NPs有效抑制了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的产生,这主要通过抑制Caspase-1/GSDMD通路实现。NETs过度激活与糖尿病伤口炎症及愈合延迟密切相关,DSF-NPs的这一抑制作用意义重大。同时,DSF-NPs还对巨噬细胞功能产生积极影响,显著降低炎症因子表达,促使巨噬细胞向抗炎的M2型极化,进而调节炎症反应。此外,它还能增强内皮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迁移以及血管生成能力,这些过程对伤口愈合至关重要。
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了DSF-NPs@SA的卓越疗效。研究人员构建糖尿病伤口模型,将实验小鼠分组并分别给予不同处理。结果令人惊喜,DSF-NPs@SA处理组的伤口愈合速度显著加快,到第15天伤口基本完全闭合,而对照组伤口仍未完全愈合。组织学分析表明,DSF-NPs@SA能增加伤口处表皮和肉芽组织厚度,促进胶原沉积和血管生成,减少未愈合上皮的长度,这些变化都有力推动了伤口愈合进程。深入研究发现,DSF-NPs@SA可调节伤口炎症反应,降低NETs标记蛋白和炎症因子水平,增加M2巨噬细胞在伤口部位的浸润,从而改善伤口微环境。
此外,研究人员还对DSF-NPs@SA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通过对治疗后小鼠主要器官的检查,发现没有明显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这意味着该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为其未来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成果极具价值。DSF-NPs@SA复合水凝胶不仅克服了DSF口服代谢快、稳定性差的问题,还充分发挥了EVs和水凝胶的优势,实现药物高效递送与持续释放,有效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未来,研究团队将继续深入探究其作用机制,优化药物递送系统,推动该成果迈向临床应用,有望为广大糖尿病患者减轻痛苦,带来新的希望。
这些新疗法的出现,为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需要强调的是,患者在使用这些新疗法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自行决定用药。同时,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