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元和十四年:大唐中兴与沉沦的十字路口

创作时间:
2025-03-15 16:47:0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元和十四年:大唐中兴与沉沦的十字路口

引用
搜狐
1.
https://m.sohu.com/sa/798109129_121119385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是唐宪宗李纯在位的最后一个完整年度,这一年似乎只是大唐二百八十九年中的普通一年,却影响了此后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进程;这一年看似是在凯歌高奏中度过的,但朝堂上早就暗流汹涌,后宫中早已杀机四伏!

这一年里发生的很多事看似偶然,其实却是必然;看似随意,其实却饱藏深意。身为皇帝的李纯自认为能够掌控一切,但他的生命却因一场阴谋戛然而止,以至于大唐中兴之梦刚刚实现便迅速沦为了泡影。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直到北宋立国才渐渐得以消除。

团结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由文史学者李旭东撰写的《元和十四年:大唐中兴与沉沦的十字路口》深入解读了元和年间诸多政治事件背后的真相,并将其巧妙地串联起来,从史料出发,透彻解读唐宪宗李纯为什么会在声望日隆之际突遭谋害,原本中兴大有希望的大唐为什么会随着他的死彻底走向沉沦等历史真相。作者尝试以小切口解读元和十四年朝堂内外的风起云涌,用大场景复盘大唐中兴遗憾收场背后的深层逻辑。

让我们跟随本书一起,回到大唐中兴与沉沦的十字路口,回望大唐中兴跟随唐宪宗李纯的生命一同戛然而止的历史瞬间。

矛盾爆发的前奏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十二月十一日,此时已经临近年尾了,朝中却突然爆出了一个爆炸性消息,宰相崔群居然被贬为湖南观察使。宰相下野后出任节度使是极其司空见惯的事情,当时称之为“出将入相”,但几乎都是前往淮南、西川、河东等大藩镇任职,可崔群这次去的却是偏远的湖南,他也只是观察使而并非是节度使,贬谪的意味十分明显。

在大唐289年的历史中,宰相下野前往湖南任职的只有崔群、崔胤两人,但崔胤却并未实际赴任,因此崔群便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第一人。

关于崔群此番被贬,史书记载是因为他遭受了皇甫镈的陷害,因为当初皇甫镈拜相的时候,崔群与裴度曾经一起竭力阻止,如今大权在握的皇甫镈自然要对他们进行报复。

随着削藩之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大唐也呈现出中兴气象,百官们商议给宪宗皇帝李纯上尊号。皇甫镈认为应当增加“孝德”两个字,可崔群却说:“既然尊号中有‘圣’字,那么‘孝’的意义就已经包含在内了。”皇甫镈借故在李纯面前大肆诋毁崔群说:“群臣商议给陛下上尊号,崔群竟然舍不得为陛下加上‘孝德’这两个字。”李纯听后自然对崔群心生不悦。

虽然皇甫镈对朝廷用度很是慷慨,但对于边军要求却十分苛刻,衣粮赏赐时常不能按时发放,即便发放也多是陈旧腐败之物,朝廷调拨的粮食无法食用,布帛无法使用,边军将士对此极为愤慨,甚至扬言要发动兵变。此时已经调任邠宁节度使的李光颜听说后忧心如焚,甚至因为恐惧与自责一度想要自杀。

李光颜将此事禀告李纯,但李纯却并不相信,可长安城内却是人心惶惶,崔群也赶忙将此事禀报李纯,直到此时李纯仍旧是将信将疑,于是征召皇甫镈询问此事,可皇甫镈却说:“朝廷供给边军的衣粮赏赐都是严格按照制度发放的,可那些边军将士居然并不满足,肯定是崔群暗中推波助澜,为了自己猎取美名,却煽动边军将士怨恨皇上,真是可恨!”

怒不可遏的李纯将崔群贬为湖南观察使,不过崔群此番被贬却绝非如此简单,李纯之所以要将他远贬,其实是想要为接下来更换太子做准备。

当初李纯因太子问题而犹豫不决时,崔群一直是李恒坚定的支持者。等到李恒一即位,当即便将他从湖南召回朝中出任吏部侍郎,特地在别殿召见了他,对他满是感激地说:“我升储位,知卿为羽翼”。由此可见当初李恒之所以能够顺利成为太子,崔群的确出力不少,即便是若干年后,李恒仍旧感念着对方的恩情。

既然崔群属于太子一党,李纯一旦要废除李恒的太子之位,崔群势必会竭力反对,裴度必然会对他予以声援,所以李纯必然要先将他们贬出长安。

经过一番人事调整,此时朝中宰相共有皇甫镈、令狐楚、韩弘三位,不过韩弘的宰相身份却有些特别。为了消除李纯对他的猜忌,宣武节度使韩弘主动要求入朝。此时他年事已高又深知当下的处境,除了照例参加宰相议事外,他几乎不怎么参与政事,因此朝政实际上由皇甫镈、令狐楚两人把持着。

随着崔群的离去,凡是亲近太子李恒的宰相已经悉数下野,执掌朝政的皇甫镈、令狐楚全都是吐突承璀一派的人,自然也就成为澧王李恽的支持者。

随着双方斗争日趋白热化,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暗战也将一触即发。忧心忡忡的太子李恒派遣心腹向自己的舅舅郭钊询问当下的对策,郭钊派人给他捎去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殿下但尽孝谨以俟之,勿恤其他”。这个“以俟之”显得颇为耐人寻味,郭钊究竟想要让他等什么呢?

如若李纯此时年事已高抑或病入膏肓,或许李恒还有等下去的希望,可李纯此时只有四十二岁,虽然因服用丹药而使得自身健康有些受损,不过却并无大碍。

对此有两个解读,一个是等待着上天的眷顾,尽人事而听天命,不过出身政治世家的郭钊不会不知道听天由命无异于坐以待毙;另一个可能就是等待着利好的消息,虽然身份敏感的李恒不便直接出面,但他的母亲郭贵妃和他的舅舅们正秘密筹划着一场让他提前抢班夺权的大阴谋。

此时距离李纯去世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各种积聚已久的矛盾即将彻底地爆发。

戛然而止的中兴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正月初一,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朝廷本该召集盛大的朝会来辞旧迎新,可身为皇帝的李纯却有些出人意料地缺席了,以至于京城上下谣言四起,人心不安。

就在人们翘首以待李纯痊愈的好消息时,他却于正月二十七日突然驾崩于中和殿。就在他去世前后,他最信任倚重的宦官吐突承璀,他一直颇为欣赏的儿子澧王李恽,还有与他过从甚密的术士柳泌、僧人大通等全都惨遭屠杀。

对于李纯的突然离世,当时的官方说法是他因服用丹药而死。从古至今,死于丹药中毒的皇帝数不胜数,但是李纯的死果真就如此简单吗?两唐书与《资治通鉴》在字里行间却透露着李纯突然驾崩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天大的隐情:李纯其实是被一个名叫陈弘志的宦官杀害的。陈弘志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胆敢冒着生命危险杀害声望日隆的大唐皇帝呢?

《旧唐书》记载:“宪宗服柳泌药,日益烦躁,喜怒不常,内官惧非罪见戮,遂为弑逆”。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李纯服用丹药之后的确变得暴躁易怒,他身边的宦官宫女时常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过错或者莫名其妙的原因而遭受他的责骂殴打。

当死亡触手可及时,所有约束都失去了作用,所有威严都丧失了效力,敢想从前不敢想的事情,敢干之前不敢干的事情。不过要真是这样,敢于弑君的陈弘志的下场肯定会很悲惨,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陈弘志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惩处,反而被外放为淮南监军,那可是一个有职有权、有名有利的肥缺,吐突承璀此前就曾担任过这个职务。陈弘志在淮南的日子过得很滋润,也很惬意,丝毫没有受到李纯之死的影响。

直到李纯的孙子李昂当上了皇帝,他实在看不下去了,才将陈弘志这个弑君逆臣处死,此时距离李纯被害已然过去了足足十五个年头。在如此之长的时间内,陈弘志不仅一直逍遥法外,居然还能步步高升,他的身后肯定隐藏着一个庞大的权力集团,正是在他们的庇护之下,陈弘志才敢干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

《旧唐书》记载:“宪宗疾大渐,内官陈弘庆(即陈弘志)等弑逆。宪宗英武,威德在人,内官秘之,不敢除讨,但云药发暴崩。时(王)守澄与中尉马进潭、梁守谦、刘承偕、韦元素等定册立穆宗皇帝。

可见陈弘志的身后有一个庞大的宦官群体。郭贵妃虽然并没有皇后之名,却有皇后之实,她在宦官中间大肆培植党羽,刘承偕就是她的养子,他的手中握有部分禁兵的指挥权,后来还被外放为昭义监军,以至于连节度使都时常遭受他的凌辱。

不过拥立李恒称帝的宦官之中并非全都是谋害李纯的凶手,陈弘庆、刘承偕、王守澄等少数几个郭贵妃的心腹才是实际动手杀害李纯的凶手。等到李纯遇害之后,太子李恒自然成为众望所归之人。

由于郭贵妃的祖父郭子仪对大唐有再造之恩,一直享有崇高的威望,她的娘家人在朝中担任高官的不计其数,也正是因为对这股不容小觑的势力有所忌惮,李纯才不敢贸然更换太子,总想等待合适的时机,可就在他迟疑不决之际,危险却悄然来临了。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闰正月初三,也就是李纯去世一个月之后,在宦官们的拥立之下,太子李恒在太极殿东厢即皇帝位,史称“唐穆宗”。

各派政治势力之间由来已久的矛盾在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迅速激化,使得宪宗皇帝李纯在元和十五年正月暴亡。新继位的穆宗皇帝李恒却是个极不称职的皇帝,面对一片大好的政治形势,他却因用人不当昏招迭出,将刚刚呈现出中兴气象的大唐硬生生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拓展阅读

李旭东作品

作者简介

李旭东,文史学者、编剧、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已出版历史作品《李唐之乱》《盛唐的拐点》《大唐仕宦生活录》《长安乱:中晚唐的帝国硝烟》《这里是大宋》《杨贵妃传》《刀锋上的唐帝国》《唐乱》以及历史小说《大周惊天局》系列。

《元和十四年:大唐中兴与沉沦的十字路口》

本书是一部历史通俗读物。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是唐宪宗李纯在位的最后一个完整年度,这一年看似只是大唐289年中的普通一年,却影响了此后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进程。这一年看似是在凯歌高奏中度过的,但朝堂上早就暗流汹涌,后宫中早已杀机四伏。

本书深入解读元和年间诸多政治事件背后的真相并将其巧妙地串联起来,从史料出发,透彻解读唐宪宗李纯为什么会在声望日隆之际突遭谋害?原本中兴大有希望的大唐为什么会随着他的死彻底走向沉沦?作者尝试小切口解读元和十四年朝堂内外的风起云涌,大场景复盘大唐中兴遗憾收场背后的深层逻辑。

《盛唐的拐点》

《盛唐的拐点》是长篇纪实文学,讲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是对八年安史之乱的历史全纪录。该书以安禄山为切入点,书写着唐朝由盛转衰的重大历史转折,囊括了安禄山的传奇身世与意外崛起、李隆基的宫闱纷争、李林甫的神奇上位、杨妃马嵬坡之死、太子宝座之争、郭子仪力挽狂澜等等大众颇为关注的问题。作品语言轻松明快,李旭东将唐朝由盛转衰那个沉重的历史节点娓娓道来,可读性强、趣味性强、知识性强,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注意对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从而加深读者对历史人物所处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长安乱:中晚唐的帝国硝烟》

本书为历史通俗读物。安史之乱后,大唐的辉煌一去不复返,国势中衰,连年藩镇内战,硝烟四起。本书从此段历史入手,全方位还原了行走在刀锋上、命运岌岌可危的大唐帝国下半场的悲怆和凄凉。唐德宗李适当政期间藩镇割据更是愈演愈烈。藩镇之间,为了争夺地盘兵戎相见;藩镇内部,将士叛杀节度、另立新主的惨剧轮番上演。

作者用小说化语言叙述历史,情节张弛有度,从史料出发,解析透彻。将中晚唐时期朝廷与藩镇以及藩镇之间各方势力的暗中角力和正面对抗,硝烟弥漫的战争以及杀人不见血的争斗真实呈现到读者眼前。

《大唐仕宦生活录》

《大唐仕宦生活录》是一部历史通俗读物,以现代人的视角,全景式生动地展现了唐朝官员职场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官员是朝代兴衰的见证者,大唐官员既是唐朝繁华的缔造者又是中兴的逐梦人,李旭东通过对唐代官员出仕途径、入仕后的职业规划、种种艰辛和各种福利待遇,以及工作之余消遣生活等历史细节的精彩还原,让读者真正感受到唐朝官员的生存状态,以此重温大唐的盛世气息与市井文化。书中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轻松明快,又不失历史的严谨性,结合了大量的史料事例,解析透彻,内容有趣、有料、严谨、好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