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悟空”量子计算机助力航空航天创新
“本源悟空”量子计算机助力航空航天创新
10月25日,记者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获悉,我国科学家在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成功完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量子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标志着国产量子算力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应用力学与工程中的计算机方法》上。
这一突破不仅展示了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的技术实力,更为航空航天领域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那么,“本源悟空”究竟有何独特之处?这一突破又将如何改变未来的航空航天设计?
“本源悟空”的技术实力
“本源悟空”是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搭载72位自主超导量子芯片“悟空芯”,共有198个量子比特,其中包含72个工作量子比特和126个耦合器量子比特。其实际运行状态下的量子比特弛豫时间T1大于等于15.3微秒,退相干时间T2大于等于2.25微秒。这些参数意味着“本源悟空”具有极高的算力和稳定性,能够处理大规模的复杂计算任务。
流体动力学仿真的突破
计算流体动力学是航空航天设计中的关键环节,广泛应用于飞行器、汽车及船舶的外形设计。然而,传统计算机在处理大规模、高精度的流体动力学仿真时,往往面临算力不足的瓶颈。量子计算的出现,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本源悟空”成功完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量子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这一突破具有重要意义。量子计算能够显著加速流体动力学仿真过程,从而大幅缩短研发周期并节省经费。这对于航空航天领域来说,意味着可以更快地进行设计验证,降低研发成本,提高整体效率。
航空航天设计的革新
这一技术突破将为航空航天设计带来深远影响。首先,量子计算的高效算力将使工程师能够进行更复杂、更精细的设计优化。例如,在飞机设计中,通过精确模拟气流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可以优化机翼形状,提高燃油效率,减少空气阻力。
其次,量子计算能够加速新材料的研发。在航空航天领域,新材料的开发对于减轻重量、提高耐久性至关重要。通过量子计算模拟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可以更快地发现和设计新型材料,推动航空航天器的轻量化和高性能化。
此外,量子计算还能优化飞行器的控制系统。通过模拟复杂的飞行环境和控制算法,可以开发出更智能、更安全的自动驾驶系统,提高飞行器的操控性能和安全性。
国际竞争与未来展望
在量子计算领域,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布局量子计算技术。然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进展令人瞩目。以“本源悟空”为代表的中国量子计算机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还在实际应用中展现了强大的实力。
这一突破不仅展示了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的技术实力,更为航空航天领域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随着量子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望见证更轻、更快、成本更低的航天器和飞行器问世,带来前所未有的旅行体验和科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