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王维写下“每逢佳节倍思亲”,道尽千古游子心
17岁王维写下“每逢佳节倍思亲”,道尽千古游子心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不仅道出了无数游子的心声,也成为了重阳节思乡情感的最好注脚。
王维创作这首诗时年仅17岁,正值青春年少。他与胞弟王缙离开家乡蒲州,来到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客游。在长安,王维凭借其文学才华,成为王公、驸马、达官贵人的座上清客。然而,这种繁华的生活并未能填补他内心的孤独。特别是在重阳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当别人家欢聚一堂时,王维的思乡之情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道尽了游子的思乡之苦。一个“独”字,刻画出王维孤身一人的落寞;两个“异”字,更加强了他身处异乡的疏离感。这种孤独,在节日的喜庆氛围中被无限放大,化作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其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重阳节的主要习俗包括登高祈福、秋游赏菊、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这些习俗,无不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在王维的诗中,最令人动容的是他对兄弟登高的想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古人在这一天会登上高山或高塔,以求平安健康。茱萸,又名越椒,是一种有香气的植物,古人认为重阳节佩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王维想象着家乡的兄弟们在这一天登高远眺,却发现身边少了自己,这种遗憾和思念,跨越了时空的阻隔,直击人心。
王维的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不仅在于其语言的优美,更在于它触动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无论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是李清照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都表达了相似的情感。但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却以最朴素的语言,道出了最真挚的情感,成为无数游子共同的心声。
在现代社会,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意义。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这一天,人们不仅思念远方的亲人,也更加关注身边的老人,传承着中华民族尊老敬亲的传统美德。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穿越千年时光,依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它让我们明白,无论身在何处,家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无论走得多远,亲情永远是最深的牵挂。在重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品味王维的思乡情怀,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