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营民俗村泥塑迎新春,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六营民俗村泥塑迎新春,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六营民俗村,被誉为“中国泥塑第一村”,其泥塑艺术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历经3000多年沧桑。2006年,凤翔泥塑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近年来,六营村大力发展“非遗+旅游”模式,打造了集泥塑展示、体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年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580万元。通过成立泥塑专业合作社和推行庭院经济,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提升,真正实现了以文化促发展的目标。
春节期间,六营村的泥塑工匠们推出了全新的泥塑作品“龙”,寓意吉祥如意。这些泥塑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制作工艺,还在设计上融入了年轻元素,展现出“国潮范儿”。村民们通过电商平台和直播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购买凤翔泥塑,推动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在中国泥塑之乡凤翔区六营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胡小红搬出她和儿子韩建斌设计制作的5款泥塑龙。龙身上画着蝴蝶、海棠、铜钱等图案,栩栩如生地传递着手工艺人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向往。
胡小红的父亲胡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胡小红自小跟着父亲学习泥塑制作,虽然艰辛,但乐此不疲。从胡深到胡小红,再到胡小红的儿子韩建斌,祖孙三代都用泥塑彩绘丰盈人生。
作为年青一代的非遗传承人,韩建斌秉承外祖父和母亲对泥塑的热爱,守正创新,在创作中加入更多时尚元素,使得古老技艺焕发新的活力。“海深有底,艺术无限。”韩建斌以此为座右铭,在他看来,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件。
六营村的幸福美好生活,就像那栩栩如生的凤翔泥塑,是由村里的巧手匠人一点一滴塑造出来的。近年来,六营村培育出了一批杰出的工艺美术大师、传承人和领军人物,如胡新明、胡小红等泥塑传承人,他们不仅传承了泥塑的传统工艺,而且在用料、工艺、造型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并将这些传授给了村民,泥塑生产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难以量产到打造出年产值4200万元的“中国泥塑第一村”,从村民的“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六营村的泥塑产业早已今非昔比。2023年,六营村已有1400余人从事泥塑产业,每月能产出泥塑超过5万件,年产值高达5280万元,不仅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还显著提升了他们的收入水平。
泥塑产业在群众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逐渐成长为主导产业。目前,六营村泥塑一条街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该街区融合了青砖大道、仿古照壁、木质牌坊、非遗绘画以及研学园区等多元文化元素,六营村已成为众多游客探寻凤翔泥塑工艺、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首选目的地。
六营村党支部书记廖卫军表示,未来六营村将继续拓展产业链,规划建设凤翔小吃一条街、非遗文化传承人之家、非遗文化民宿、文创中心、生态智能停车场以及乡村振兴培训基地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建成预计将创造超过300个就业岗位,每年可接待游客及研学学生达80万人次。这将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助力当地产业的繁荣与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