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士断腕治洱海,大理十年守护高原明珠重现光彩
壮士断腕治洱海,大理十年守护高原明珠重现光彩
洱海,这颗高原明珠镶嵌在苍山脚下,承载着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历史记忆和生态梦想。过去十年,大理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科学系统的治理措施,成功扭转了洱海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让这颗明珠重新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十年坚守:从“一湖之治”到“生态之治”
2015年,面对洱海水质恶化的严峻形势,大理州果断启动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涵盖流域截污治污、生态修复、河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多个方面。指挥部作为洱海保护治理的“大脑”和“中枢”,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当时没有可借鉴的湖泊治理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每个工作队员白天在治理一线、晚上作工作汇报,几乎都是‘白+黑’,也没有周末,但是谁都没有怨言,只想齐心协力把洱海保护好!”当时参加洱海保护工作队的王春波回忆道。
系统治理:构建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新格局
“七大行动”的实施,有效遏制了洱海水质恶化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大理州进一步开启“八大攻坚战”和“六个两年行动”计划,推动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进入新征程。
在环湖截污攻坚战中,大理州构建起覆盖全流域的截污体系,有效控制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直接排放。生态搬迁攻坚战则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补偿,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矿山整治攻坚战全面关闭洱海流域内的所有矿山,快速推进周边水泥厂的关停和搬迁,减少了工业污染源。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成效显著。大理州全面禁止销售和使用含氮磷化肥及高毒高残留农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大理市加快推进银桥省级绿色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支持欧亚乳业、来思尔乳业到流域外发展奶源基地,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河道治理攻坚战构建起清水入湖工程体系,持续整治无序取水现象,封堵苍山十八溪无序取水口,建成“三库连通”清水直补工程,实施主要入湖河道生态化治理。环湖生态修复攻坚战则加快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为洱海构筑起一道绿色屏障。
科技支撑:创新驱动洱海保护新突破
洱海的保护与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构建一套科学、高效、可持续的长效机制。大理州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大理州建立了洱海保护治理责任体系,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级各部门,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投入保障机制通过争取上级支持、整合部门资金、引入社会资本等多种方式,为洱海保护治理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科技支撑体系与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洱海保护治理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为洱海保护治理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成效显著:从污染治理到生态恢复
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和坚守,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研究数据显示,洱海水质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满意(1994-2001)、恶化(2002-2010)和改善(2011-2021)。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是影响洱海水质的关键指标。2023年,洱海保护治理“九个三年精准提升行动”全面启动,入湖污染负荷持续削减,2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达到100%,洱海水质总体稳定保持优良水平。
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洱海再次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如今的洱海,蓝藻爆发得到有效控制,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洱海和剑湖被认定为国家重要湿地,洱海流域9个重要河流(湖库)被评定为云南省美丽河湖。洱海流域被纳入全国第一、第二批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
未来展望:持续守护这颗高原明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理州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严格落实洱海保护治理州级统筹责任、县(市)责任和行业主管责任,健全完善洱海保护治理协调联动机制,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务实的作风,推动洱海保护治理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洱海保护之变,是大理州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真实写照。十年坚守,绘就了一幅碧水蓝天的新画卷。这不仅是对洱海的保护,更是大理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