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保护:中华鲟的希望之光
长江大保护:中华鲟的希望之光
2024年1月,一则令人揪心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中华鲟,其自然繁殖已连续中断7年。这一发现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鲟鱼专家组成员危起伟。这位被民间誉为“中华鲟之父”的专家,40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华鲟的保护研究工作。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起源于1.4亿年前,被誉为“活化石”。作为长江流域水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中华鲟的生存状况直接反映了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一古老物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危起伟的研究显示,中华鲟的产卵地已从葛洲坝截流前的600多公里、20处,锐减至如今葛洲坝下游不到4公里长、不到1平方公里的区域。产卵场的范围和面积不及之前的1%。同时,中华鲟的种群数量也在急剧减少。2017年至2023年,葛洲坝下游80公里江段的疑似中华鲟数量从27尾降至15尾,平均每年仅18.2尾,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下降了99.16%。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2024年,中华鲟的保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据统计,2024年中华鲟放流数量已超过100万尾,创下历史最大年度放流规模。农业农村部还计划在未来3至5年内达到年增殖放流500万尾的规模,以有效补充恢复中华鲟野外种群数量。
除了大规模的增殖放流,科研人员还实施了“陆-海-陆”接力保种策略,以提升人工保种中华鲟的种质质量和遗传多样性。同时,相关部门正在努力突破中华鲟自然繁殖技术瓶颈,并积极开展全生活史跟踪监测,修复中华鲟产卵场和洄游通道等关键栖息地。
这些保护措施已经初见成效。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长江干流监测点位单位资源量均值达到了2.1千克,比2022年上升了16.7%。长江流域监测到的土著鱼类从2022年的193种增加到227种,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从11种增加到14种。特别是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已从2017年的1012头增长到2022年的1249头,实现了历史性止跌回升。
中华鲟的保护工作不仅关乎一个物种的存续,更关系到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正如危起伟所说:“时间很紧张。”我们期待,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华鲟这一古老物种能够重获新生,长江生态系统能够重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