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推荐:游泳助力青少年减压,改善心理健康
专家推荐:游泳助力青少年减压,改善心理健康
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殷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游泳作为一种全身运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她建议,青少年可通过游泳等有氧运动来改善心境和情绪,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即可有效提升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同时,游泳运动员也可以利用多种放松技巧,如深呼吸、身体松弛和正向暗示等,来调节情绪、减轻压力,从而提升表现水平。专家表示,游泳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和游泳运动员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心。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报告显示,全球12亿10至19岁青少年群体中,约20%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我国6至16岁在校中小学生精神疾病患病率高达17.5%。其中,升学压力、父母期望、学校考试评比等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焦虑和抑郁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在影响青少年焦虑(抑郁)的各种因素中,选择最多的为“升学压力”,占比达54.66%;其次为“父母期望”,占比43.55%。处于非常焦虑状态需要寻求帮助者达511人,焦虑到无法正常学习者158人,已在医院确诊者107人,共占比29.36%。
游泳作为一项全身性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研究表明,游泳能有效改善青少年的心境和情绪,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游泳时,水的压力对身体各部位施加不同程度的压力,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同时,游泳还能增加肺活量,改善呼吸系统功能。这些生理上的积极变化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焦虑,提升整体心理健康状况。
专家建议,青少年每次游泳时间应达到30分钟以上,以充分获得运动带来的心理健康益处。此外,游泳运动员还可以通过多种放松技巧来进一步调节情绪和减轻压力。例如,深呼吸可以帮助调整呼吸节奏和控制情绪;身体松弛训练,如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可以消除疲劳感;正向暗示则有助于提高自信心和专注力。通过这些方法,青少年可以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科学运动对青少年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20条”指出,运动不是简单地动起来,而是需要科学、有效、安全地进行。例如,耐力练习应以有氧运动为主,每周3-5次,每次30-50分钟;力量练习则应注重全身各部位肌肉均衡发展,逐渐增加训练负荷,每周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这些科学的运动建议为青少年通过游泳等运动改善心理健康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长和教师应关注青少年的情绪变化,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理解。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科学的运动指导体系。社会各界也应营造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心理援助和服务。通过多方联动,我们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应对压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