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凤翔泥塑:六营村的非遗新玩法

创作时间:
2025-01-22 09:16:4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凤翔泥塑:六营村的非遗新玩法

凤翔泥塑,这项有着2400多年历史的民间艺术,正以创新的姿态焕发出新的生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泥塑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更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中,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张亮丽名片。

01

泥塑之乡的千年传承

凤翔泥塑,当地人称“泥货”,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在凤翔县出土的古代墓葬中,就发现了大量的泥塑陪葬品,这足以证明其悠久的历史渊源。据[[1]]记载,凤翔泥塑在唐代达到鼎盛,经过历代传承与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凤翔泥塑的制作工艺十分独特,选用当地特有的“板板土”,经过千锤百炼制成泥料。从创作毛稿、制模、翻坯,到黏合成型、阴干精抛、粉底、出线、装色、上光,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其造型夸张、色彩鲜艳,纹饰多取材于花鸟鱼虫、祥鸟瑞兽,既保留了汉唐的丰满圆滑与悍猛,又融入了远古饕餮纹饰与图腾文化的神秘和古朴。

02

从“泥耍货”到“金蛋蛋”

在六营村,凤翔泥塑不仅是一项传统技艺,更是村民致富的“金蛋蛋”。据[[1]]介绍,近年来,六营村通过“非遗+旅游”模式,大力发展泥塑产业,不仅让这项传统技艺得以传承,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泥塑(凤翔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胡新明,是推动这一变化的关键人物。他不仅致力于泥塑技艺的传承,还不断创新改良,成功研制出摔不烂的制作工艺,并用石膏模具替代传统泥模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在他的带领下,六营村的泥塑产业从难以量产的小作坊,发展成为年产值达5280万元的“中国泥塑第一村”。

如今,六营村已有1400余人从事泥塑产业,每月能产出超过5万件泥塑作品。泥塑一条街上,青砖大道、仿古照壁、木质牌坊等古色古香的建筑与非遗文化相得益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据统计,2023年,六营村的泥塑产业年产值已高达5280万元,不仅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还显著提升了他们的收入水平。

03

创新让非遗“活”起来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是凤翔泥塑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据[[2]][[3]]介绍,新一代传承人胡锦伟,受到父亲胡新明的影响,自幼沉浸在色彩艳丽喜庆、形态稚拙可爱的凤翔泥塑中,对泥塑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学时,他专门选报了与产品外观设计有关的专业。毕业后,他毅然选择返乡传承非遗薪火,将大学所学专业学以致用,设计了许多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泥塑和文创产品。

近年来,六营村的泥塑产品不断创新,从传统的“平安马”“富贵羊”,到如今的泥塑盲盒、手机壳等文创产品,凤翔泥塑正以更加时尚、亲民的形象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创新产品不仅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还融入了现代审美和实用功能,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04

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

凤翔泥塑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的传承,更在于其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据[[1]]介绍,六营村党支部书记廖卫军表示,未来六营村将继续拓展产业链,规划建设凤翔小吃一条街、非遗文化传承人之家、非遗文化民宿、文创中心、生态智能停车场以及乡村振兴培训基地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建成预计将创造超过300个就业岗位,每年可接待游客及研学学生达80万人次。

从一个濒临失传的传统手艺,到如今的“中国泥塑第一村”,凤翔泥塑在六营村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一段文化复兴的佳话,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凤翔泥塑正以创新的姿态,续写着千年的文化传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